文學看西城——十月文學月西城全民閱讀系列活動陸續開啟

由西城區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第八屆北京十月文學月西城全民閱讀系列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包括首屆兒童文學與生態文學創作論壇、荒野四十年——中國戶外文學論壇暨《荒野四十年》圖書分享活動、曹雪芹風箏文化藝術非遺公開課、《雨燕飛越中軸線》讀者分享活動、《猴子老曹》新書發布研討活動、小姥爺講北京故事——北京胡同、城門、四合院的秘密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通過進社區、進校園,講中軸、講文學,進一步豐富西城市民的文化生活,為市民和文學愛好者奉上一場精神盛宴。
《荒野四十年》
讀懂中國行走在路上的四代人
近日,由西城區委宣傳部主辦,京版梅爾杜蒙(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荒野四十年——中國戶外文學論壇暨《荒野四十年》圖書分享活動”在十月文學院舉辦,活動圍繞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書《荒野四十年》展開。作者湘君攜同曾採寫過的著名探險家劉雨田、雷殿生、楊浪濤、溫旭和中國探險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銳,以四代行者同堂的方式,共同回顧中國戶外探險近40年變遷,並探討了戶外文學的獨特魅力。
作者 湘君
從群山之巔,到遼闊荒原,徒步、登山、漂流、騎行……背包上路的身影,在中國正日漸興盛。他們常被當作行者、驢友、背包客、戶外人、攀登者或探險家。這個“在路上”的群體,真實面貌始終模糊,直到這部紀實作品的出現。
有感於國內戶外文學的匱乏,上海女作家湘君歷時七年,穿行天南地北,獨自尋訪數百位戶外愛好者,用沉浸式的文學語言,創作出一部兩卷本的《荒野四十年》。中國在路上的四代人形象,隨之一一呈現。當代中國最有代表性的遠方探索,還有珠峰、鰲太、梅裡雪山、羌塘無人區等地最具爭議的生死事故,都被寫進這部被譽為“戶外《史記》”的作品,首次展開了一幅中國近40年“在路上”的全景圖。
曹雪芹風箏文化藝術非遺公開課在京舉辦
近日,曹雪芹風箏文化藝術非遺公開課在十月文學院成功舉辦,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出版集團父母必讀雜志社承辦。本次活動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線下20組家庭熱情踴躍,積極參與互動,近距離感受曹氏風箏文化。
曹雪芹文化藝術傳承人吳同泰
曹雪芹文化藝術傳承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職業教育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吳同泰先生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講人,以曹氏風箏文化藝術為例,講解風箏的歷史及其具有的獨特文化內涵,並重點講解曹氏風箏的起源和人文精神以及沙燕風箏的文化內涵,帶領大家領略風箏的文化之美、技法之美、人性之美。
曹氏風箏除了獨有的文化內涵,其特有的技法更是一絕,即扎、糊、繪、放“四藝”研究制作。在吳同泰先生看來,風箏不僅是漂亮的飛行器,也是精美的工藝品,尤其曹氏風箏的精神內涵,其實和人息息相關。
家長和孩子們被一隻隻造型奇特的風箏所吸引。深入了解風箏的歷史文化,欣賞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認識非遺傳承人的傳統技藝,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精妙,激發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積極興趣和探索熱情。
好作品是如何誕生的?
《雨燕飛越中軸線》讀者分享活動在京舉行
近日,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主辦,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十月文學院共同承辦的《雨燕飛越中軸線》讀者分享活動在京舉辦。著名作家、劇作家,《雨燕飛越中軸線》作者張之路以及岳永逸、周敏、王苗等評論家、兒童文學作家出席活動。
張之路
一部兒童文學作品從構思到成稿,中間需要經歷哪些過程?作家又需要做哪些准備?分享活動當天,張之路就《雨燕飛越中軸線》創作過程為小讀者們現場答疑解惑。“一個好的構思就像一粒種子,種在你的腦海裡,經過反復打磨,最終會生根發芽開花。”張之路笑著談道,“如何寫北京中軸線,怎麼寫才能寫出特點,這些我時常在思考。”最開始張之路想到了北京中軸線上的宮殿、河流,但都不滿意,直到想到了樹。“樹的生長時間非常長,幾百年、上千年,能夠見証各朝各代歷史的變遷,圍繞著樹還有不少傳說和故事。”在確定了從南到北以古樹為點展開中軸線故事后,張之路又開始思考寫作的視角,“北京雨燕是一隻‘永不落地的鳥’,以俯視的角度去看北京城、看北京中軸線會讓讀者有不一樣的感受。”
兒童文學作家,資深童書編輯王苗為讀者解讀了這部作品的精妙之處。她談道,作品中雨燕的輕盈和歷史的厚重形成對比,反差強烈﹔作家在寫北京中軸線時,讓中軸線成為一個地標,從空間上把城市貫穿起來,也把過去和現在貫穿起來。“這本書喚醒我們去關注北京中軸線,去關注北京中軸線的歷史,也關注我們這座城市和它的歷史與文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