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西三旗:打造社區更新新模式 閑置空間變身多功能“鄰聚庭院”

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董兆瑞)從理發、小家電維修等“小修小補”的便民服務到“科技感”滿滿的智能養老設備體驗﹔從飽含“回憶感”的愛心有你互助社展覽到充滿希冀的志願者招募活動······“鄰聚庭院”一亮相,帶給居民的不僅僅是貼心的生活服務,更是奏響了鄰裡和諧的“協奏曲”。9月26日,海澱區西三旗街道硅谷先鋒小區“鄰聚庭院”正式向居民朋友們正式開放。
據介紹,硅谷先鋒作為一個低密度板式混合型住宅小區,始建於1996年,共有26棟住宅樓,小區內原布局有便民超市、理發店、干洗店、社區衛生服務站等便民場所,但整體商業氛圍不濃厚,同時,小區道路等基礎設施破損、環境破敗、公共空間低效且缺少戶外休閑活動設施,2000余平米的建筑長期閑置,不僅影響小區人居環境,也無法滿足居民多元化文化生活、多樣性日常生活需要。
為實現社區功能及環境美麗“蝶變”,社區發揮居民共商積極性,經過多次的實地調研、廣泛的征求意見、科學制訂實施方案,2023年2月,對小區主干道周邊近5000平方米的便民商業場所及公共活動空間進行功能提升——“鄰聚庭院”社區更新項目應運而生。
記者了解到,項目聚焦“近享服務、貼近需求、促進交往、注重品質”的目標,按照“一院、一場、一庭”的空間結構設計理念,依托中央廚房、兒童活動場、商業店鋪等便民設施,注入微笑征集站、物候印記區、文化記事簿等新興引擎,通過“養、聚、展”等關鍵詞串起8項便民服務項目,打造鄰裡交往交流空間。
走進“鄰聚庭院”,由南至北建有耆碩樂享院、怡情悅性場、福履同心庭。耆碩樂享院以“養”字為魂,利用構架將活動區域與人行道分隔,營造一個休閑小院,形成動態交通和靜態活動空間。“院”裡近350平米的中央廚房將探索構建“中央廚房+社區助餐服務網點+配餐/送餐入戶”的多層次社區養老助餐服務體系,精准化服務滿足地區28個社區3.2萬余名老年人的用餐需求。此外,還有社區衛生服務站、養老驛站、互動笑臉牆等為老人們提供多樣的養老生活,打造“一老一小”服務空間。
而怡情悅性場則以“聚”字為要,異形燈具、別具特色的地磚鋪裝與室內的文化活動室、小劇場、議事廳聚合起居民議事、互動的活力空間,使廣場成為社區居民怡情悅性的快樂場所。福履同心庭以“展”字為核,“庭”中種植七葉樹,鋪裝以“同心結”圖案為中心,設置文化記事薄,通過舉辦風採展、故事會等交流活動,與周邊社區服務站、物業服務企業一體,塑造信息、文化交互空間。在往北邊走走,小超市、干洗店、理發店等9家商鋪將為居民提供便民服務。
西三旗街道老舊小區多,小區內環境品質不高、居民活動空間有限等成為共性問題。為了改善小區環境面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近年來,西三旗街道探索開展“社區更新”計劃,以共商共建共治模式逐步推進社區品質。在創新工作模式上,打造“三個一”工作模式,即緊密依托街鎮責任規劃師平台,深入挖掘社區內的潛力空間,探索居民“一起共商”新治理模式,“一體化統籌”資源,集中力量為居民辦實事。目前,共摸排形成了84個小區邊角空間工作台賬,並從可行性、迫切性、示范性和創新性四個維度綜合分析,從小花園、小廣場、小景觀入手,在有限的條件內,營造品質空間。
同時,西三旗街道以“近享服務、貼近需求、促進交往、注重品質”為目標,以“鄰聚”為主題,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平台,以社區鄰裡節、消費節等系列活動為紐帶,推動8項便民服務項目落地,目前已圍繞“鄰聚”品牌順利打造建材東裡“鄰聚庭院”、楓丹麗舍“鄰聚裡”、育新花園“鄰聚坊”三處綜合性居民交往平台,形成集消費、休閑、交流為一體的多功能陣地,打造了鄰裡交流、商業服務於一體的鄰裡交往公共空間。
西三旗街道還以打造“出入相友、守望互助”的“鄰裡共同體”為總目標,推行“一起共商”——居民共商共治的新治理模式,拓寬公眾參與渠道,讓居民全程深度參與到改造中來。改造前期以居民需求為出發點,將群眾意見充分消化融入設計方案﹔改造中,適時設計多種形式的居民參與活動﹔改造后期,通過社區協商議事制度,發揮社區自治組織的優勢,發動居民自覺監督、自發維護改造成果,實現共治共享。在“一起共商”模式下,常秀家園臟亂邊角地變居民共享后花園、悅秀路80號院老舊自行車棚變身“網紅”廊架等16個更新項目讓家園換新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