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智慧建造黑科技亮相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

移動式高精度測量機器人。
第十五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覽會9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家企業參展。中建三局數字展廳由大國建造、大國重器、科技引領、互動體驗4大版塊組成,集中展示了企業自主研發的智慧建造技術及成果。
近年來,中建三局全方位參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實施了2300余公裡市政公路、城市高架,1500余公裡鐵路,300余公裡地鐵,70余個樞紐機場,40余座特大型橋梁……在本次展覽上,中建三局集中展示了盾構智慧管理平台等智慧建造成果,行業首創的“造塔機”、移動式高精度測量機器人、5G塔機、混凝土智能作業機器人等基建“利器”,以及刷新3項世界紀錄的橋梁不平衡轉體施工技術等。
造塔機實現橋塔施工“工廠流水化作業”
步入中建三局數字展廳,企業自主研發的“造塔機”模型映入眼帘,實現了橋塔施工“工廠流水化作業”,具有一鍵啟動、同步頂升、自動調平、實時監控、安全平穩、精准高效等優點,能抵御10級大風,封閉式的作業環境讓高空施工如履平地,改變了傳統爬模施工方式,極大提升施工安全、質量與效率。
“造塔機”十分智能,操作員隻需要按下啟動鍵,4個千斤頂同步頂升,關鍵受力點的智能芯片連接電腦,自動監控荷載、尺寸等參數,一旦高度誤差超5毫米,系統就會報警且自動“停工”。
“工程指揮中心”給工地裝上“智慧大腦”
展廳內,中建三局工程指揮中心這個由企業自主研發的智慧運維平台吸引眾多嘉賓駐足參觀。作為“三局智造體系”大腦,工程指揮中心由數據中心、運營管理中心、指揮和應急響應中心組成,通過全景監控、會商系統、單兵巡檢、遠程協同等功能,可對海內外2000余個項目實時監測、遠程指揮。
如果說工程指揮中心是“智慧大腦”,那麼位於2000余個項目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則是“千裡眼”“順風耳”。通過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墨斗IOT物聯網平台,接入十萬個攝像頭及智能化勞務管理、消防煙感報警、揚塵噪音監控、智能水電監測、5G智能安全帽等數十種智能設備,如同嵌入項目肌體的“神經末梢”,實現一鍵式管理。
隧聯網也備受關注,它是基於BIM+GIS技術構建一個項目實施級的管理工具,為安全、技術、質量、進度等管理提供分析和決策,可實體定制360度的全視角三維場景,具有多級聯動、計算分析、實時預警、通用性強、N次開源等特點。
測量機器人等基建“利器”革新建造方式
在現場,中建三局自主研發的可廣泛應用於隧道、橋梁、地鐵等領域的移動式高精度測量機器人亮相。該機器人採用北斗技術,裝載多感融合的定位與導航控制系統,具備自動行駛、調平、設站、測量、放樣等功能,綜合測量精度在2毫米內,綜合測量速度8秒可測試一個點位,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測量,並能在高溫、極寒、低氧環境正常作業。
值得一提的是,該企業自主研發的5G塔機擁有“千裡眼”,坐在辦公室就能輕鬆操控百米高空吊機,變革傳統塔機生產作業方式。其利用5G通訊技術與智能化信息採集分析技術,使塔機操作人員和控制系統能全方位地感知現場塔機的工況。採用塔吊720度安全監管系統,借助智能數據分析系統和高清可視化影像傳輸設備,達到吊鉤可視化,對塔機狀態實時監控,使塔吊運行更安全。
“零海拔屋”專克高原反應
展位上還展示了“零海拔屋”,這是中建三局創新提出“建筑增壓補氧”理念,自主研制的“高海拔宜居增壓建筑”(“零海拔屋”),可在30分鐘內將海拔4000米的人居環境指標調節至“零海拔”水平,有效解決了高原反應問題,打造了“類平原”式宜居環境。
工作人員介紹,“零海拔屋”採用模塊化、標准化設計,可“搭積木”建造,實現模塊任意組合、自由拓展,實現不同場景的空間需求﹔集成了增壓補氧系統、氣流組織系統、安全冗余系統、能源管理系統等智能化系統,艙體每平方米承壓能力達5噸以上,建筑群每小時漏氣率僅2.7%,遠低於高壓氧艙規范值。通過光伏發電和余熱回收等技術,實現“零能耗”運行。
“整體來說,它具有功能齊全、建造方便、氣密性好、智能環保的特點,能廣泛應用干高海拔地區旅居、工程建設、醫療科考等領域。”工作人員表示。(潘思名 邱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