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診室外別樣“行醫”

本報記者 孫樂琪
實習記者 王瑤琦 柴嶸
8月19日是第六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主題是“勇擔健康使命,鑄就時代新功”。近年來,北京涌現出一批熱愛科普的醫生,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專業晦澀的醫學知識講給患者聽。醫師節到來之際,三位醫學科普“大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講述了他們做科普的心路歷程。
通過科普實現“治未病”
出版《保護眼睛大作戰》科普漫畫、參加眼科健康科普直播講座、以“虛擬數字人”形式錄制科普短視頻……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還有另一個身份——科普博主。近年來,他步履不停,在多個平台進行醫學科普。
“最好的醫生應該是預防在前,科普則是實現治未病最有效的手段。”陶勇說,聆聽科普簡單有效,通過改變人的習慣,幫助其重回健康的軌道,從而遠離疾病。“我熱愛科普的原因,也是希望到醫院治療的人越來越少。”
“我國近視防控的形勢依然嚴峻,目前努力的方向是通過宣傳正確的用眼知識,降低0至16歲青少年兒童的近視發生率。”陶勇目前正帶領團隊進行“光M 計劃”公益行動,利用科普、人文和公益的手段幫助視障群體,從掃除“眼盲”到掃除“心盲”,使他們得到心理關愛、生活重建,甚至是全生命周期的關懷。
讀者慕名來找“貓大夫”
清晨6時45分,“貓大夫醫學科普”公眾號推送了一條醫學科普漫畫:簡單生動的卡通造型,寥寥數筆,講解了減肥“秘訣”。不到1個小時,閱讀量已突破6000次。看到很多讀者留言點贊,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中心主任繆中榮露出欣慰的笑容。作為“貓大夫醫學科普”公眾號的創始人,因其姓氏讀音與“喵”相近,繆中榮獲贈雅號“貓大夫”。
用通俗的語言向患者闡明專業知識,是不少臨床醫生面臨的難題。繆中榮表示,如果能淺顯易懂地把疾病的診斷、治療等方面的知識講給患者聽,既能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也能使疾病的治療過程更順暢、讓醫患關系更融洽。2017年底,“貓大夫醫學科普”公眾號誕生,繆中榮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醫師“二師兄”何義舟合作,他負責撰寫科普故事,“二師兄”負責繪畫。
每天,身著長袍的“貓大夫”都會以生動風趣的語言,講解復雜晦澀的醫學知識,公眾號上的文章在同行和患者間廣受好評。“‘貓大夫’,您的公眾號我天天看,今天特地奔著您來的!”採訪當天,記者正好遇到一位被公眾號圈粉、特意來向“貓大夫”咨詢的患者。這位患者說,盡管這是第一次見到繆醫生,但就覺得他是老朋友,倍感親切。在繆中榮的門診裡,這樣慕名而來的患者比比皆是。
一段視頻幫助挽回一條生命
“剛一上班,我就開始做科普了。”在密雲區工作的醫生高巍剛上班時,發現一些患者和家屬以及周邊居民對健康知識理解不夠准確,於是他將醫學科普知識打印出來,逐一分發給患者。2015年,高巍被調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雲醫院急診外科,成為一名急診醫生。急診室內的危急情形觸動著他的醫者之心。
“掌握正確的急救技能、醫學知識,有可能挽救一條生命,挽回一個家庭。”2017年起,高巍先后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多個平台創建了“醫路向前巍子”自媒體賬號,通過圖文、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向公眾科普醫學知識、宣教急救技能、粉碎健康謠言,目前全平台粉絲總數已近4000萬。
一天凌晨,一位女士推開診室的門,找到正在值夜班的高巍。“您是巍子大夫吧?”雖然高巍戴著口罩,但來者還是一眼認出了他。沒等高巍反應過來,這名女士就激動地表達她的謝意。原來,幾天前這位女士的孩子不慎被水果卡住喉嚨,危在旦夕。危急之際,她利用“巍子視頻”裡講授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回孩子的生命。高巍說,對方的那句“謝謝醫生,讓我有能力自救”,讓作為醫者的他更感安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