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食堂怎樣做才能全齡友好

多年來,社區食堂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一直是老人的專屬福利,經營者卻常常陷入成本高、易虧損、運營難的困境。最近,隨著年輕人“蹭飯熱”,一些不起眼的“老年餐桌”成了新潮網紅。社區食堂受到年輕人熱捧,生意紅火了,一些老人卻感到擔憂:社區食堂往往場地規模有限,年輕人大量涌入,老人的空間會不會被擠佔?為老服務跟不上怎麼辦?為此,記者展開調查,從那些“全齡友好”的社區食堂的運營模式中尋找答案。
誠香十裡社區餐桌實行錯峰用餐,老人優先買飯,中午12點后,年輕人再來用餐。
現象
年輕人涌入社區食堂
“以前總覺得社區食堂是專門給老人吃飯的地方,后來才知道年輕人一樣可以去,價格實惠還干淨衛生。”偶然在東城一家社區食堂用過餐后,上班族陳女士立即被“圈粉”,她在社交平台感慨道:“太開心了,能經常蹭物美價廉的社區食堂,以后再也不用焦慮一日三餐該咋辦了。”網友紛紛在陳女士的帖子下留言,有的求食堂地址,有的分享自己的“蹭飯”經歷。
社區食堂並不是新鮮事物,為解決老人吃飯難的問題,“老年餐桌”早已出現在北京各大社區,隨著覆蓋面逐漸擴大,傳統的“老年餐桌”逐漸發展為面向社會開放的社區食堂。性價比高、干淨衛生、方便實惠……最近,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社區食堂在社交平台爆火,一些社區食堂甚至成為“網紅”。
在各大社交平台以“社區食堂”為關鍵詞搜索,就會有大量關於年輕人用餐體驗、點評分享、美食推薦的帖子刷屏,甚至有部分網絡博主專門做起網紅社區食堂探店分享、尋找物美價廉社區食堂的視頻內容。“我也想去蹭飯。”“我也要去嘗試一下。”“應該推廣!”在諸多熱門視頻下,此類留言評論層出不窮。有網友稱,如今年輕人正在“攻佔”社區食堂。
擔憂
老人空間會被擠佔嗎
社區食堂受到年輕人熱捧,這引起一些老人的擔憂。“食堂就這麼大點地兒,如果全是年輕人,老人的空間不就被擠佔了?”一位常去社區食堂吃午飯的老人告訴記者,她家附近的社區食堂面積很小,總共隻有五六張餐桌,一直都以老人就餐為主,每到飯點兒雖然人不算多,但由於場地小,也顯得滿滿當當。“如果大量年輕人來,幾張桌子一下子就坐滿了,老人想找個坐著吃飯的地兒都難。”
也有老人覺得,社區食堂最初是為解決老人吃飯難而設立的,年輕人來“蹭飯”不合適。“之前飯菜是按照符合老人口味的標准制作的,年輕人一旦成了主要群體,社區食堂難免會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和喜好,還能顧得上老人嗎?”
記者採訪了朝陽、海澱、豐台等區的多位老人,其中多數老人並不反對年輕人到社區食堂“蹭飯”,但同時也對社區食堂一旦成為年輕人聚集的“網紅餐廳”,還能否一如既往、不折不扣地提供為老服務感到不安。
連一些社區工作者也感到困惑。海澱區一位社區工作者表示,社區裡以老舊小區為主,公共空間本就十分有限,還需要兼顧停車、充電、休閑場地等多重需求,因此開辦起的社區食堂場地很受限制。“連老人吃飯的地兒都緊張,哪招架得住年輕人來‘蹭飯’?”
可若僅提供老年餐,社區食堂同樣面臨困境。多位經營者接受採訪時表示,社區食堂規模有限,運營成本比較高,隻面向老人提供服務,顧客群體固定,人數又少,加上價格低廉,僅靠“吃補貼”難以維持日常經營,一旦虧損嚴重,隻好虧本撤場。“有不少同行干了一兩年就關門了。”近年來本報也曾多次關注老年餐桌關閉的問題,多家老年餐桌因虧損無法繼續運營,屬地奔波尋找新的運營商卻遲遲沒有下家兒願意接手。一位經營者說:“社區食堂如果開不下去,也就談不上為老人提供服務了。”
探索
一些社區食堂口碑效益雙豐收
外賣騎手到美好鄰裡社區食堂取餐。
過去,僅提供價格低廉的老年餐,經營者難見收益﹔提高老年餐價格,又讓老人望而卻步,生意仍舊慘淡。如今,年輕人涌入社區食堂,生意好了,老人空間被擠佔又成為新問題。社區食堂如何既辦出公益,又辦出效益,做到全齡友好?記者前往多家網紅社區食堂探訪,嘗試尋找答案。
美好鄰裡社區食堂
外賣方便年輕人
“小籠包和豆腐腦是這家店的招牌,推薦住在附近的小伙伴來嘗一嘗。”最近出圈的網紅社區食堂中,位於勁鬆街道的美好鄰裡社區食堂榜上有名,一些博主專程前來打卡,並將視頻分享在網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這家社區食堂的常客。記者採訪時卻發現,在這裡,鮮有老人覺得自己的用餐空間被佔用了。
“刷老年卡有優惠,價格實惠還好吃,我經常來這兒點一屜小籠包,一碗黑米粥。”近80歲的王女士說,她已經在這家食堂吃了好幾年,雖然聽說食堂在年輕人中也很受歡迎,但對她到食堂吃飯並沒什麼影響。
記者近日來到現場時,發現外賣騎手絡繹不絕前來取餐,這正是這家網紅社區食堂能夠受到全齡人群歡迎的訣竅。
社區黨委書記陳波告訴記者,社區曾發放2380份調查問卷,發現老人對建立社區食堂的呼聲非常高。於是在2019年,屬地通過吸引民營資本參與舊改,將一座老舊車棚升級改造為社區食堂,並開始試運營。價格實惠、口味適中,食堂一開業就受到了老人們的歡迎。
新冠疫情暴發曾讓堂食受到影響,經營一度陷入困境。“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拓寬思路,最后決定上線外賣業務。”食堂相關負責人說:“本來只是想多賣幾單,維持經營,沒想到收到了意外驚喜。”工作人員說,憑借試運營期間積攢下的口碑,2021年中旬外賣業務上線后,發展得很好,從2022年開始,食堂在年輕人中火了起來,不少住在周邊的年輕人都慕名來嘗鮮。如今食堂每天的出餐量在三四百份,其中約100單來自線上。不過,正是因為增加的業務主要來自線上,老人到店堂食並沒有受到影響。“年輕人多了,出餐量大了,我們就把服務人員從4人增加到6人,生意好了,大家都更有干勁兒,我們也更有信心把社區食堂長久開下去,隻有這樣,才能更長久地為老人提供有品質的用餐服務。”
誠香十裡社區餐桌
青老錯峰用餐
朝陽區八裡庄街道的誠香十裡社區餐桌也是一家在附近小有名氣的網紅食堂。近日記者來到現場時,剛到上午10點半,大廳裡已經有近二十位老人前來打飯就餐,其中不乏白發蒼蒼、拄著拐杖的高齡老人,在食堂工作人員的攙扶幫助下選購飯菜。“這裡飯菜的花樣多,價格合適,離家又近,確實挺方便。”今年78歲的王女士說。62歲的楊女士帶著3歲半的小孫子一起來食堂吃午飯。“家裡還有95歲的父母,我經常和孫子吃完后再買些菜帶回去,我們一家四輩人都愛吃。”
臨近中午12點,大廳裡的老人越來越少,食堂的生意卻仍舊火熱,一批批在附近上班的年輕人陸續前來就餐。“差不多每天來這裡吃飯,一會兒還有好多同事要來。”點了一份蔥爆肉和炒白菜的31歲快遞員李先生說。從中午12點到下午1點,食堂大廳裡坐著的幾乎都是附近的房屋中介、外賣騎手、快遞員和部分企業員工。
食堂的負責人閆慶霞告訴記者,2019年這裡剛開業時,主要是面向老人,由於銷量不穩定,飯菜種類做多了容易剩下,做少了可供老人選擇的又太少,如果繼續壓縮成本降價,做的飯菜口味一般,更沒辦法多做幾個肉菜。一開始老人覺得便宜,會來嘗嘗,可來兩次發現飯菜不合口味也就不再來了。“后來我們就琢磨著,不能一味圖便宜,要想最大程度服務好社區裡的老人,必須讓飯菜花樣多起來,不僅要有價格便宜的素菜,更要有紅燒肉、排骨等種類豐富的肉菜和發糕、肉餅等各式各樣的主食。”閆慶霞說,要想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打開銷路。
於是,食堂開始動員周邊企業的上班族前來就餐。由於飯菜價格實惠,食堂慢慢在年輕人中打開了銷路。閆慶霞說,現在食堂每天中午的就餐人數穩定在200余人,其中老人、年輕人各佔一半。
“有年輕人的加入,我們不再怕飯菜種類做多了會剩下,有余力做更多受老人歡迎的飯菜,但大廳場地有限,年輕人佔用老人的用餐空間又成了新問題。”閆慶霞說,為此她和社區工作人員想出了錯峰就餐的辦法。“老年人的用餐時間普遍早一些,年輕人中午下班一般都在12點左右,剛好打了個時間差。所以我們把食堂的營業時間從上午11點提前到10點半,老人可以早早前來,優先打飯用餐,刷老年卡還能享受優惠。我們也和社區一起宣傳,呼吁年輕人在中午12點之后來就餐。”時至今日,青老群體錯峰就餐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默契。
華方配餐中心
提供老人專座
什剎海街道的華方配餐中心早在2006年就已成立,是社區食堂裡的“老字號”。“中午飯一份米飯、一葷一素兩個菜再加上水果一共才15塊錢,挺便宜。”在食堂用餐的65歲的張女士說道。記者注意到,她所坐的位置旁邊貼著“老人專用就餐區”的提示。
配餐中心經理黃永周說,配餐中心位置臨街,附近不僅圍繞著住宅區,還有一家醫院,因此來就餐的不僅有住在胡同裡的老人,還有不少是年輕人或病人及家屬。“我們在做老年餐的同時,也推出了社會餐,不過年輕人和老人用餐的價格不同。標准的‘一葷一素’套餐正常售價為25元、35元、45元不等,但對60歲以上老人提供10元優惠。”黃永周說,開放社會餐,不僅方便周邊年輕人,擴大配餐中心的經營范圍,更重要的是能通過這部分收益,反哺為老服務的支出,使配餐中心的運營可持續化。
“除了到店堂食享受價格優惠外,配餐中心每天為140多位獨居、空巢、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費送餐上門服務,為將近100位老人提供一元早餐服務。”街道市民中心副主任郭雲說,配餐中心本就是低償、公益性質,以服務老人為核心,這一點不會改變。在政策、項目資金支持下,街道以場地換服務,讓老人在配餐中心享受到更多福利。配餐中心面向社會提供社會餐,解決部分周邊年輕群體用餐問題的同時,也成為反哺為老服務的一大助力。“即便有年輕人涌入,我們依然會優先服務老人。”郭雲說,配餐中心專門開辟老人專座,正是意在化解青老用餐可能出現的矛盾。
黃永周從2008年就在配餐中心工作,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告訴他,為老人提供優質的服務,並不意味著對其他顧客搖頭說不。相反很多同行的實踐表明,靠吃補貼提供老年餐,很可能陷入經營困境,為老服務反倒無法持續開展。隻要運營模式得當,老人與年輕人間的用餐矛盾不僅能夠巧妙化解,年輕人的參與還能提高食堂效益,讓食堂的為老服務更進一步。
本報記者 鹿藝佳
實習生 徐布恩 文並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