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採訪

探訪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一座站城融合的“超級樞紐”

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
2023年07月12日10:24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北運河東岸,塔吊林立,一座128萬平方米的“地下城”初現輪廓。7月11日,記者獲悉,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標志性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樞紐工程(以下簡稱副中心站樞紐)實現了從車站到樞紐、從樞紐城市綜合體到副中心樞紐城市活力核心功能的轉變提升,成為滿足多種消費場景、產品服務品類豐富,可滿足百萬級消費需求的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的城市級活力商業中心,有效實現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助推“軌道上的京津冀”

副中心站樞紐打造站城融合“活力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地下主體結構施工。 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於2019年11月30日開工,預計2024年12月底完成結構施工,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將是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副中心站樞紐是全國率先在城際軌道正上方進行綜合開發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項目,交通功能豐富發達,是國內融合度最高的站城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副中心站樞紐工程貫徹“建設為運營”要求,採用站城一體化運營理念,持續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實現了建筑功能一體化、交通功能一體化、市政設施一體化等多方面突破。

“我們將打造新時代站城融合示范區,形成‘站城融合’的城市綜合體。”該負責人介紹,基於“站城融合”理念,副中心站樞紐地上城市綜合體涵蓋了辦公、商業、公寓、酒店等多種業態,構建特色商務辦公組團與城市級活力商業圈,實現交通功能與商務辦公、綜合服務功能的高效耦合,將成為城市副中心活力核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站城融合沙盤模型。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此外,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中心,副中心站樞紐工程將大力助推“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副中心站樞紐整體為地下3層結構,集成5條地鐵、2條城際鐵路、1條市郊鐵路,還包含15條公交接駁線路和1座運河碼頭。從這裡出發,可實現15分鐘直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5分鐘直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和唐山市,1小時直達河北省雄安新區、天津,快速連通中心城區及副中心周邊區域,為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現代化交通網絡體系、城市副中心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提供堅實支撐。

建設首都北京新門戶

副中心站樞紐開創眾多應用場景

在安全方面率先提出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大型地下交通樞紐消防解決方案﹔在國內第一個實現站城人防一體、資源共享的人防工程體系﹔在國內首次提出超大型復合地下空間洪澇兼顧的防控標准體系﹔在國內率先提出大型綜合樞紐突發大客流疏解應急預案……副中心站樞紐工程開創了眾多應用場景。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展示。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在交通便捷方面,副中心站樞紐實行綜合樞紐、公交優先,規劃年綠色出行比例超過90%﹔構建“1張步行網、2處接駁區、8處交通核”實現立體接駁、多進多出﹔營造“慢生活”、“高效率”兩種換乘模式,實現快慢結合、安檢互認﹔視覺引導、直觀高效,可實現90%乘客在3分鐘之內實現換乘﹔在一體化范圍內建設了綜合交通樞紐供出入口接近150個,高水平實現站城聯系、無縫便捷。

在數字賦能方面,副中心站樞紐研發了智慧建造平台,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數字化,輔助工程決策實行智慧建造、推動“大基建”數字化轉型﹔建立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技術為基礎的樞紐智慧運營協同大腦,以“數據”驅動服務生命周期,實現智慧運營﹔對消防應急安全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監測,實現快速判、准確定級,實現全流程管理和控制的智慧應急﹔採用數字孿生,三維可視化技術結合數據場景聯動,構建國際一流的設備智慧運維系統。

在綠色發展方面,實行綠色出行、共享減碳,達到北京地區同類項目最高水平﹔車站沉入地下,地面空間串聯四大公園節點,形成生態綠軸、融於自然﹔設置綠色及灰色海綿調蓄設施,實現海綿城市、韌性發展﹔創新編制多能耦合、多源支撐、清潔再生能源優先的供能策略,實現綠色能源、減碳提質。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站城融合沙盤模型。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副中心站樞紐地上建設了標志性建筑——“京帆”屋蓋,通過設置穿孔遮陽板,平衡冷熱負荷,合理化控制室內光熱環境。“經測算,每年可減少熱負荷520萬千瓦時,相當於3200台家用空調夏季制冷量﹔每年可節約照明用電約48.6萬度。”

作為一座“面向未來”的綜合交通樞紐,未來,這裡將成為囊括地鐵、城際鐵路、公交場站、運河碼頭在內的“超級樞紐”,這裡不僅是通達京津冀城市群主要節點的車站,還將成為滲透著綠色發展理念的現代化街區,作為副中心未來的交通中心,成為首都北京新門戶。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