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首屆北京博物館活動月系列報道

北京發布博物館藍皮書:“博物館之城”建設初見成效

2023年05月18日16:20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尹星雲)在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北京博物館學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博物館藍皮書: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報告(2021∼2022)》(簡稱“藍皮書”)。 藍皮書指出,北京地區“博物館之城”建設初見成效,以“博物館之城”建設為指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北京博物館建設。

藍皮書由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和授權並提供官方數據支持,北京博物館學會組織北京地區博物館一線工作的專家團隊研創,對兩年來北京地區博物館致力於推動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簡要總結,並針對今后北京地區博物館在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以豐富多彩的展覽講好中國故事等課題以及發展趨勢提出建設性意見。全書由五部分組成。

藍皮書顯示,2021∼2022年北京地區新建各級各類博物館18座﹔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已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博物館在文化遺產申遺工作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截至2022年底,在北京市文物局履行備案手續的博物館共215家,北京地區因多次機構合並、調整、注銷,實際現存博物館202家。北京地區社會各界對博物館建設的關注和認知不斷提升,加快了北京地區博物館建設的速度。

2021年,由北京市文物局發起組織,北京博物館學會聯合中國文物報社啟動《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對北京地區博物館資源情況進行調查和梳理,形成規劃文本。按照《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思路,北京市從優化博物館布局入手,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人口騰退,支持東城、西城、朝陽等有條件的區探索利用文物建筑、工業遺產、空置廠房等閑置空間建設專題博物館或有小型展示區域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嘗試引入社會力量﹔配合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以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國家重大文化工程為中心,加速推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博物館和國家自然博物館等一批代表首都形象的現代化博物館建設﹔同時按照《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提升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質量的任務要求,啟動中國長城博物館、北京奧運博物館改擴建及展覽提升工程。

2021∼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與北京博物館學會聯合對北京地區潛在博物館資源進行摸底調查,調研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目前北京市有開放空間、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博物館條例》備案條件的各類場所共561家,在北京市16個區及經濟技術開發區均有分布。

藍皮書顯示,2020年4月發布的《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指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陳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北京圍繞“博物館之城”建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鼓勵措施,並充分利用多種傳播手段進行宣傳,為北京建設“博物館之城”營造良好氛圍,參觀博物館和建設博物館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和領域。

藍皮書指出,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面臨四方面挑戰。一是博物館總體發展不均衡、不充分,與北京“四個中心”戰略定位不相適應。二是博物館競爭力、影響力有待提升,與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三是博物館治理體系、治理水平相對滯后,專業人才嚴重不足,與社會對博物館的期待不相適應。四是博物館公共文化供給質量整體不高,與廣大人民群眾對博物館文化的需求有差距。

藍皮書指出, 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應更加精心地保護好世界遺產,積極推進中軸線等項目的申遺工作,繼2012年推動北京中軸線列入申遺預備清單后再次全面啟動申遺籌備工作。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中軸線申遺專項工作組,申遺整治工作進入快車道。在當下和未來,博物館在申遺工作中的作用更為凸顯。

據悉,中軸線核心遺產要素中許多已開辟為博物館或紀念館,這些遺產要素作為不同歷史時期具有國家重要性的建筑或建筑群,它們是具有哲學意義的理想都城秩序與自然環境深度自洽的真實載體,本身就是中軸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動注腳。中軸線建筑群這一珍貴的歷史遺產,在未來中軸線整體整治保護的進程中,將有更多展覽展示空間,這也為中軸線上博物館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契機。

(責編:尹星雲、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