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代表建言:讓家門口的醫療點“接得住診看得好病”

2023年01月19日08:5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家門口的醫療點“接得住診看得好病”

  本報記者 張楠 劉蘇雅

  “不能讓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變成藥店”“讓互聯網醫療惠及更多百姓”“中醫抗疫要不斷創新”……圍繞如何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增進民生福祉,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

  疫情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出更高要求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投入”,關於這一任務,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海澱區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賈紅梅已開展過多次調研。“我們正在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應該是重點中的重點,要將醫療服務的‘網底’建設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開在百姓家門口的醫療服務點位,要建得更好、更全面,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分級診療措施落地。

  “別讓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變成藥店。”市人大代表、房山區大安山鄉衛生院黨支部書記王金輝建議,基層社區衛生機構要不斷提高診療能力和急救能力,接得住診看得好病。王金輝也提出,疫情防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區衛生服務醫療機構要為群眾提供預防、保健、醫療等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尤其是預防和保健工作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新形勢下,我能明顯地感受到,居民對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認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家醫簽約的范圍也擴大了。”在“乙類乙管”政策實施后,市人大代表、東城區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熊衛紅更加忙碌。“現在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轉向醫療救治,我們距離居民的需求最近,也就迅速根據居民的就醫需求進行了工作上的調整,大家對我們更加信任了。”

  彌補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不足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辦公條件改善和硬件設備升級,確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需要配備足夠的醫療專業技術人員力量,才能讓硬件設備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熊衛紅表示。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部分醫療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也引起了王金輝的注意。他提出,目前基層醫院,尤其是郊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論從預防保健科規模、專業人員數量還是專業人員資質能力等方面都尚達不到實際需求,公共衛生崗位多是臨床護理等其他專業人員來替代,缺乏專業的公共衛生執業醫師。一些小衛生院,甚至沒有專業的公共衛生執業醫師和足夠的防保科空間。他建議,加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的建設和人員配備。一方面要鼓勵市屬高校增設預防專業學科,多培養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同時,也可以通過代培、轉崗等形式,補充現有公共衛生相關專業人員缺口,以彌補專業人員不足。

  讓互聯網醫療惠及更多百姓

  疫情期間,一位患者的訴求讓鼓樓中醫醫院的大夫們犯起愁來。原來,因擔心就醫時交叉感染,患者希望醫生能夠通過視頻為自己進行在線診療。“但我們醫院並沒有開通互聯網醫療這項業務,怎麼給患者在線看病呢?”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副院長李冬梅解釋,醫院有一部熱線電話,可以為患者開展健康咨詢,但診療服務隻能線下進行。

  但在一些地方,互聯網醫療已開始惠及大眾。賈紅梅舉例道,孕婦的胎心監護檢查曾經必須到醫院進行,如果胎兒不巧正處在睡眠周期,還需要進行二次檢查。現在則隻需一個同手機一般大的小設備就可在家中完成,檢查結果即時上傳至系統后台,醫生便能進行結果判讀。“這個設備很受孕婦和家屬的歡迎,能免去奔波。這些遠程診療的手段,以及一些新技術、新設備,也可以推廣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居民的醫療需求。”賈紅梅表示。

  互聯網診療,並非醫患之間用微信打個視頻電話,在線聊聊就行。醫院除了要具備相關資質,還要配備互聯網設備,能夠進行在線問診、遠程會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開具電子處方等。李冬梅了解到,北京已建成32家互聯網醫院,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覆蓋面還遠遠不夠。”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拓展互聯網醫療應用”,她建議持續壯大醫療在線服務,加快推進醫療機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讓健康咨詢、在線問診、遠程會診等互聯網醫療服務惠及更多百姓。

  中醫抗疫 既要傳承也要創新

  “一直以來,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中醫藥除了傳承和繼續發揮作用,還需要不斷創新,更適合現代人的新需求。”李冬梅表示,在中醫藥創新方面,她所在的鼓樓中醫醫院已經進行了諸多嘗試。

  她舉例說,在疫情期間,鼓樓中醫醫院研制了一款防疫方“銀花清肺飲”,將熬好的藥飲放入藥桶擺放在挂號大廳內,供前來就醫的患者免費取用,截至目前已經免費發放了數萬服。隨后,又研發了三種抗疫中藥防治方,其中抗疫1號方用於常人預防,抗疫2號方用於發熱患者服用,抗疫3號方用於氣虛患者服用。自古就具有防疫功能的傳統艾條,則被創新加入蒼術、菖蒲、丁香等藥材,作為環境消毒效果更佳。受年輕人歡迎的預防病毒代茶飲,受女性喜愛的防疫香囊等創新中醫藥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李冬梅建議,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注個人健康。因此,對中醫抗疫提出了新要求,要更加注重“治未病”和“既病防變”,也就是沒病的時候防病,得病后防止進一步病變。“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中醫藥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