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市民對話一把手

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東偉:走出具有西城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徑

2023年01月17日15:56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鮑聰穎)1月16日,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東偉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推動高質量發展 守好百姓日子”節目,圍繞聚焦提升首都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劉東偉表示,西城區統籌推進各類更新改造的項目,五年來,共改造老舊小區685萬平方米,惠及50萬居民,佔區常住人口45%以上,走出了具有西城特色的城市更新的路徑。

走出具有西城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徑

西城區是首都功能核心區,它是建成區,是老城區。在“老城不能再拆了”這一背景之下,西城區怎樣繼續深化精細化治理,推進城市的各項功能不斷地完善呢?

劉東偉介紹,我們著眼落實北京城市總規、核心區控規,拿出的重要方案之一就是城市更新。通過建立起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機制,創新了土地、規劃、建設、財稅、金融等配套制度政策,統籌推進各類更新改造的項目,走出了具有西城特色的城市更新的路徑。可以概括為“兩個突出”“四個模式”。

“兩個突出”就是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眾。我們以“兩軸一環一城”為重點,強化中央政務功能保障,完善城市服務功能,五年來,我們西城區共改造老舊小區685萬平方米,惠及50萬居民,佔目前我們區常住人口45%以上。

劉東偉表示,“四個模式”也是我們結合區域的實際,探索總結出來的。第一個模式是減量提質並重的更新模式,西城區將城市更新與“疏整促”專項行動緊密結合起來,我們累計疏解騰退建筑面積達152.1萬平方米,注重將這些疏解騰退的空間用於補足公共服務設施。目前已經利用了117.7萬平方米,利用率達到了77.4%。

第二個模式串點連線更新的模式。西城區採取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的保護更新模式,用風貌保護代替了大拆大建。第三個模式是增強發展動能的更新模式。西城區將城市更新與產業提升緊密地結合,鼓勵低效樓宇改造升級。

“我們吸引市場的力量、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使得城市更新更可持續。”劉東偉介紹,這就是我們的第四個模式,多元力量參與的更新模式。比如我們開展了全市首例直管公房“申請式退租”,也啟動了全市首例“申請式換租”工作,都是引入市場化力量,降低了更新成本,讓老城區、老胡同的居民們過上現代的生活。

全力保護、傳承、利用好中軸線寶貴遺產

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更新的重點區域,在12345熱線的大數據中,涉及中軸線保護的相關問題也是市民所關注的熱點。

劉東偉表示,中軸線保護是我們城市更新工作的一個重要的抓手,近年來我們重點加強與中軸線相關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像2021年完成了北海醫院降層工作,是全市第一個完成降層的項目,也是恢復中軸線景觀視廊第一個拆除項目。2022年,我們完成了萬寧橋周邊環境整治、地外大街品質提升、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品質提升。

劉東偉介紹,第五立面是一個建筑學的概念,如果把屋子的前后左右分別看做四個立面,那麼第五立面是從屋頂俯瞰的角度。在整治之前,如果從鐘鼓樓上往下眺望,看到的屋頂不再是青磚灰瓦,可能是一些違建、一些雜物,會比較大地破壞中軸線的整體風貌,也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所以我們就開展第五立面整治工作。在尊重歷史痕跡的基礎上,“一戶一策”地進行修繕改造、降層拆違,並更換了一些鴿子籠,與周圍風貌融為一體。此時如果登上鼓樓憑欄遠眺,紅牆黃瓦、青磚庭院,錯落有致、盡收眼底,再配上不時傳來的鴿哨聲,構成了老北京獨有的煙火氣。

此外,為了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去年的12月31日,有70年歷史的地安門商場也完成了降層改造,化身"新地佰"重新與大家見面了。沿街一面降低至地上2層,臨前海一面還是地上4層,更好地呈現了"前朝后市"的特色韻味、呈現了北中軸線風貌。

“元旦之后第一次雙調研,就是圍繞中軸線保護工作,進行現場辦公,當時我們站在正陽門箭樓南望永定門,我非常直觀地感受到中軸線貫穿城市的恢弘和壯闊,為能參與中軸線遺產保護工作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也深感使命在肩、責任重大。”劉東偉介紹,我們也會按照工作計劃,挂圖作戰,加快推進一些項目的修繕工作,像楊椒山祠、晉江會館,這些文物的修繕工作都在計劃內。同時我們繼續推動文化生活同遺產空間相融合,發揮“白塔夜話”“我在中軸修文物”這些品牌的效能,用新方式讓文化遺產可讀、可看、可聽、可游。我們也將全力保護、傳承、利用好中軸線這份特別寶貴的遺產,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以匠心守護好千年古都。

堅持首善標准 重點抓好五類城市更新

劉東偉介紹,《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3月1日將正式實施,為城市更新工作也提供了法治保障。西城區將堅持首善標准,加強頂層設計,重點抓好五類城市更新。第一類是以群眾居住條件改善為重點的居住類城市更新,這裡面有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圍繞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今年計劃新啟動老舊小區改造45個,面積60萬平方米,預計到2025年會完成178個老舊小區改造的工作。

二是圍繞胡同居民的住房問題,繼續拓寬這些資源的項目,引入一些社會資本,為大家改善居住環境提供更多的選擇。今年我們將開展不少於1000戶的“申請式退租”,預計到2025年將完成“十四五”時期5000戶申請式退租、3000戶修繕的目標。

三是圍繞簡易樓騰退,計劃每年啟動簡易樓騰退20棟左右,到2025年全部啟動,一共涉及176個小區、217萬平方米。四是圍繞棚戶區改造,我們將穩步推進光源裡項目、菜園街及棗林南裡項目、百萬庄北裡項目、車公庄大街3號項目的建設工作。所以預計到2025年底將基本完成全區棚戶項目的改造工作,以及4113戶回遷戶的安置工作。

劉東偉介紹,第二類是以存量空間資源提質增效為導向的產業類城市更新。比如在產業空間品質提升方面,我們將啟動西直門外文化休閑廣場等配套設施建設,通過改造將該區域打造成集文化休閑、體育娛樂、城市配套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空間,實現金科新區核心區域品質的再提升。

第三類是以維護城市安全為基礎的設施類城市更新。我們將立足“韌性城市”建設,按街區開展市政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提升,開展德勝門內大街空間品質綜合提升,啟動天橋廣場公共空間以及環境改造更新。立足“海綿城市”建設,打造南長河、北護城河濱水綠道,提升海綿城市質量和環境品質。

第四類是以綠色為底色的公共空間類城市更新。今年我們還計劃再新建一批,按照現有的空間改造,打造更多的綠地。劉東偉介紹,適老化改造也是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西城區的老年人也比較多,西城區的老年人60歲以上有28萬人,比例是26%,所以對這一塊老年人群體,我們也是特別地關注。

第五類,也是最后一類的城市更新的方式,就是以片區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區域綜合性城市更新。我們會在今年同時圍繞什剎海地區、南中軸天橋北部等平房集中的區域引入一些有實力、有情懷的企業,推進一批可持續發展的成片區域更新的項目,促進整個區域綜合協調發展。

劉東偉表示,城市更新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西城區將堅持一年一個節點,每年都有新變化,扎實推進城市更新工作,打造功能完善、宜居宜業的品質城市高地。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