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本網特稿

雙奧人物筑夢雙奧之城——

鄭方:挑戰“水冰轉換” 讓奧運場館見証歷史時刻

李博
2021年07月21日11:07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再過200天,北京冬奧會將盛大開幕,北京也將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舉辦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人民網北京頻道推出北京冬奧會倒計時200天系列報道——“雙奧人物筑夢雙奧之城”:十幾年前他們參與了2008年北京夏奧會的設計、建設等工作,如今又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忙碌著,記者走近這些雙奧人物代表,講述他們為北京建設雙奧之城傾力奉獻的故事。

 

2021年鄭方在“冰立方”。   受訪者供圖

雙奧人物檔案:

鄭方: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北京2022年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國家游泳中心冰壺賽場(冰立方)設計總負責人、北京2008年奧運會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國家網球中心等5個競賽場館設計負責人

 

鄭方喜歡跑步,每次路過“水立方”、“冰絲帶”……這些從設計藍圖變成現實的建筑,都讓他的內心充滿了自豪。鄭方參與了北京2008年夏奧會和2022年冬奧會場館設計,從2003-2021年總計完成了7個競賽場館的設計任務,與奧運結下了不解之緣。

“水立方”設計關注賽后可持續運營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新的奧運場館建設隨即緊鑼密鼓展開。從2003年開始,鄭方先后負責北京奧運會5個競賽場館的設計,其中包括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國家網球中心等。

“水立方”這樣的超級工程,對設計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構成“水立方”皮膚的3000多個不規則的泡泡,是新型環保節能材料四氟乙烯膜(ETFE)制成的氣枕,這是一種全新的充氣結構幕牆系統,之前鄭方從未見過這種材料。

鄭方跟同事一起通過試驗測試了解膜材的力學、光學、熱工、聲學和防火性能各項技術指標,以及通過有限的案例考察制作實體模型,研究它的系統狀態,之后進行了3個階段的視覺測試。2006年1月,完成系統的整體性能、型材和節點的設計后,在現場的鋼結構實體上進行了500平方米的試安裝。對效果進行評估和修改后,才開始正式施工。“水立方”總計使用了11萬平方米左右的ETFE膜,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ETFE膜建筑。

使用了新材料的“水立方”還實現了更節能。鄭方說:“ETFE膜重量輕,而且維護簡單,自潔性好,隻需要用干淨的水沖洗,就能夠恢復如新,清潔保養要省事得多。”

奧運會隻有短短16天,“水立方”的設計使用年限卻長達100年。“雖然‘水立方’的最直接使命是為2008年奧運會的游泳、跳水、花樣游泳、水球等比賽提供場地,但其生命價值更主要體現在賽后。在設計時,要同時考慮賽時和賽后兩大場景,而且是按賽后框架來建的。”鄭方說。

北京夏季奧運會結束之后,鄭方主持了“水立方”一系列改建設計。改建后的“水立方”集旅游參觀、游泳健身、大型活動、嬉水樂園等於一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水立方”已接待2600萬游客,舉辦了超過1600場活動,為約260萬群眾提供游泳服務。

2008年鄭方在“水立方”。  受訪者供圖

保留水的靈魂,挑戰“冬夏轉換”

2015年7月31日,北京贏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利用夏奧會場館舉辦冬奧會,“水立方”將變身“冰立方”,承辦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

歷屆冬奧會的冰壺賽場都是在永久的砼冰板上制冰,這意味著在泳池中澆筑混凝土,隻能徹底放棄“水立方”的夏季奧運功能。

水還是冰,夏還是冬——艱難的抉擇擺在冬奧團隊面前。游泳池是高溫高濕的環境,冰場是低溫低濕的環境,正好相反。“水立方”何去何從?

當鄭方再次步入熟悉的“水立方”,他的心情既興奮又有些失落。興奮的是自己負責設計的夏季奧運會主場館將繼續服務冬奧會,但失去“水立方”卻讓他在情感上難以接受。“水是這座建筑的靈魂,它所有的設計都跟水有關。大家來到‘水立方’,就是為了游泳、玩水。失去水,這個建筑就沒有了靈魂。要想盡一切辦法保留‘水立方’的靈魂。”鄭方說。

能否在保留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從而實現“水立方”與“冰立方”的互換?“水冰轉換”,這個奧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做法帶來破局的希望。

鄭方與“水立方”的同事一起組建科研團隊,開始冬夏場景轉換的研究。他們前往瑞士巴塞爾,與世界冰壺聯合會官員和技術人員交流。考察結束后,鄭方和科學家們一起設計了一個實驗:用5個不同的組合體系在游泳池裡進行現場測試。結果顯示,採用鋼框架結構+預制砼板作為場地基層測試效果最佳。

2019年12月,“水立方”實現“水冰轉換”,中國方案獲得成功。

“冰絲帶”設計以運動員為中心

國家速滑館是冬奧會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競賽場館,它所在的地方是2008年奧運會鄭方主持設計的兩個臨時場館:曲棍球場和射箭場。“冬奧會來了,曲棍球場和射箭場的使命完成了。我在這塊場地曾經做過一次設計,如今要在同一個場地設計新場館,我必須參加。”鄭方說。

北京冬奧會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則是以運動員為中心,每位速滑運動員都關心速度。在設計時,鄭方把運動員的目標當成非常重要的考慮點。“要使用當今最先進的技術保障場地完美,做到我們能達到的最好程度,為運動員提供最高標准的冰場,讓場館成為運動員發揮最好的舞台。”鄭方說。

“冰絲帶”的設計來自一個冰和速度結合的創意。鄭方解釋說:“‘水立方’是把柔軟的水設計成堅硬的方塊,‘冰絲帶’則把堅硬的冰設計成柔軟的絲帶,其中蘊含了我們中國人剛柔並濟的智慧。22條飄逸的絲帶,就像是速滑運動員在冰上風馳電掣,劃過的痕跡變成絲帶,象征速度與激情。”

鄭方服務了兩屆奧運會,他深刻地理解:奧運場館的設計理念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2008年時的理念重視打造地標建筑,如今考慮更多的是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策略,表達對環境和未來的關注。”鄭方說,在滿足賽時、賽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國家速滑館的平面輪廓和空間體積都被控制在最小、最緊湊的程度,以節省成本。場館中運用了最先進的智能技術,而且在綠色、節能等方面上都有突破性的科技應用:實時感知冰的溫度、空氣溫濕度等環境參數,通過設備自動化調節實現節能運行﹔數字冰場技術為運動員比賽和訓練提供實時數據和分析等等。

“作為一個建筑師,趕上兩次奧運會是何等幸運,也是我一生的榮譽。不久的將來,千千萬萬人走進‘冰絲帶’和‘冰立方’,見証激動人心的時刻,那是我能想象的最美好瞬間。”鄭方說。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