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優秀縣委書記風採:北京市昌平區委書記於長輝

2021年07月01日10: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攻堅克難,咬定目標不放鬆(新時代優秀縣委書記風採)

  昌平區位於北京市西北部,生態環境優良,一直是北京的后花園。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拓展,毗鄰中心城區的昌平逐漸成為近郊區。有人總結,昌平有“三多”:服務中心城區、攻堅克難的事多,人口集聚、拆違治亂的事多,科技創新的要求高、期盼發展的事多。

  2019年5月底,56歲的於長輝從石景山區調到昌平任區委書記。有同事說:“於書記要有思想准備。”

  於長輝心裡有杆秤:“昌平的幾件大事,中央有政策,市裡有部署,攻堅克難,咬住目標不放鬆,最關鍵的是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干!”

  解決超大型居住社區治理難題

  63平方公裡,常住人口85.1萬人,交通擁堵、車位緊張、公共服務配套少……回龍觀、天通苑這兩個超大型居住社區一系列矛盾疊加,成為北京城市治理的一個難題。

  “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上任第一個月,於長輝帶著多個工作小組,一頭扎進基層。白天開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晚上暗訪摸底,把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的街巷走了個遍,記下密密麻麻一大本群眾的意見建議。

  經過一番分析研判,一場整治行動迅速開啟。100天不到,回龍觀、天通苑地區佔道經營、違法亂停現象不再。

  “既要有法治思維、敢於碰硬,更要創新思路,一管到底。”有群眾支持,於長輝趁熱打鐵。規劃師進社區,“一院一策”重新規劃利用空地﹔干部下沉,黨員亮牌,群眾參與管理……

  京都兒童醫院南側,一片綠草茵茵﹔地下20多米,擁有602個車位的停車場正加緊施工。“‘分層供地’,從存量裡擠增量。”昌平區發改委副主任薛岩介紹,“像這樣的停車場,這兩年區裡精心規劃、加快建設。”

  交通整治了,中小學落地了,公園步道有了……按照北京市的部署,昌平加快實施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的117個項目,陸續落地投用52個項目。可見可感的許多變化,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與此同時,一條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居民共治的超大型社區治理路子,也在兩年多的探索實踐中日趨完善。

  服務抗疫大局,群眾工作要細致

  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發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36小時內,一些市場從業人員被安排到昌平隔離觀察。

  小湯山鎮黨委書記王紅敏說,靠前指揮是於長輝的特點。從選點、准備到接人、安置,於長輝帶領一班人迅速統籌資源、沉著應對,36小時連續作戰。

  隔離點內,物業方、服務人員、隔離人員各有各的訴求。“做群眾工作,要細致再細致。”於長輝明確提出,對大家的訴求,要了解到位﹔對合理訴求,要解決到位﹔不合理訴求,要解釋到位﹔有困難的,要幫助到位﹔違法違規的,依法處置到位。

  為應對疫情,小湯山醫院要進行改擴建。於長輝帶領大家提前預判,做好重啟准備,從土地勘察、水電氣接入、人員配合安排,精心設計了多個方案。

  “之前有些居民不理解,但由於我們工作細致,最后他們反過來幫我們做工作。”王紅敏回憶,各工作小組、下沉干部提前進入各社區村,主動上門溝通服務,“53天!小湯山醫院改擴建完成。”

  廣泛發動,周密部署,眾志成城。昌平先后在全區動態確立51個集中觀察點,主動承接了新發地市場轉運人員的醫學觀察任務。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於長輝帶領昌平干部群眾狠抓“六穩”“六保”工作。2020年,昌平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6%,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1%,規上工業產值增長25.9%,區域創新型經濟逆勢上揚。

  找准方向路子,立足創新攢后勁

  “昌平有山有水有人氣,關鍵是找准方向與路子。”於長輝認為,“創新驅動是唯一的出路,高質量發展才有后勁。”

  於長輝把突破點放在了位於昌平的未來科學城。這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台,也是首都創新鏈條的重要一環。

  於長輝帶頭往前站、向前靠,當好施工隊長、生產隊長。協調項目騰退拆遷,他熬過通宵﹔服務科研院所的大小事情上,他耐心細致……

  2020年4月,為支持小米公司建設先進工廠,於長輝在辦公室挂起“作戰圖”,將13項任務細化為105個具體工作節點,壓茬推進。僅用了49天,項目地塊入市交易前的所有手續審批完成。

  創新潛力得到釋放,未來科學城活力四射:“生命谷”,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平台建成運營﹔“能源谷”,央企導入關聯企業163家,搭建協同創新平台20個﹔沙河高教園,引進高校一級學科29個、重點實驗室28個……

  生態是昌平的底色,對這片綠水青山,於長輝愛得深、護得緊。

  “上午還穿著白大褂在看實驗室,下午就挽著褲腿扎進了小河溝,攔都攔不住。”昌平區副區長劉曉東感慨。

  於長輝到底去過了多少個村,身邊的工作人員已經記不清。不過,兩年時間,昌平區完成了60個村、社區的煤改清潔能源工作,整治了128條小微水體,新增造林綠化3.8萬畝……

  “隻要群眾能滿意,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於長輝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01日 07 版)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