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护航正阳门箭楼

周子予检查箭楼智能监测设备。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李博、尹星云)正阳门迎来暑期客流高峰,这几天,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都“驻守”在箭楼现场,对这座中轴线上重要遗产点进行实地监测。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南北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城楼居北,箭楼居南,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2021年起,正阳门先后开展了箭楼和城楼的古建修缮。去年12月,正阳门箭楼再次对市民开放。这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又一处向社会开放的重要遗产点。
箭楼智能监测设备。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7月23日,记者在正阳门箭楼看到,环绕老建筑的地面上,布置了很多形似“蘑菇头”“保温杯”的仪器;在箭楼二层展厅横梁上,还布置了几个形似照相机的设备……
周子予介绍,这些都是新引入的先进文保监测设备,其中,静力水准仪可监测建筑沉降、智能视频扰度仪可监测建筑位移,无线加速度传感计可测震动,多功能气象站可监测遗产点的微环境变化,还有自动化采集仪,以及重磅的一体化北斗监测站,紧盯古建筑的沉降。
箭楼内部布置的智能监测设备。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这些‘黑科技’,如同‘千里眼’‘顺风耳’,可以实时监测建筑文物的整体形变、温湿度等,准确收集相关数据,
及时反馈至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上,以更好的保护中轴线上的世界遗产。”周子予说。
据了解,除了正阳门箭楼,这些智能监测设备还在先农坛、钟鼓楼等北京中轴线重要遗产点位进行布设。
“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人工与智能监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周子予说,一旦某项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报警提示,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查看具体情况。
周子予表示,“监测技术能帮我们更科学地安排保护修缮计划,将来还准备向其他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推广应用这些智能监测设备,更科学的保护重要的文物古迹。”
为发挥社会公众在中轴线遗产保护监测中的作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创新举办了中轴线“数字打更人活动”,去年组织招募700名志愿者,参与者利用“云上中轴”小程序,深度参与中轴线遗产巡查与监测工作。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项目有28000多名“数字打更人”、超过106万名公众参与,进行公众化巡检巡查,完成对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区域,遗产区及缓冲区160处界桩及24处景观视廊和城市天际线的巡检巡查。截至目前,有8万多条巡检数据、16万张巡检照片上传至监测平台。最近,新一期项目已启动招募工作。
据介绍,申遗成功后,北京中轴线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利用的新阶段。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通过三维数字孪生技术、AI技术分析为支撑,集数据采集、监测评估、预警跟踪、审批核准、保护修缮为一体的遗产监测平台,总计设置17类69项监测指标,为中轴线遗产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周子予说,目前中心已构建包括遗产基本信息、遗产保护管理及遗产价值研究3大类36个子项的中轴线档案,收集了各类中英文资料、工程档案、历史影像、历史舆图等档案资料;建设了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已实现了档案实体化与电子化同步管理,现有7186份电子文件和1608盒实体档案,均可通过档案系统进行检索与查询。
周子予透露,根据2024年监测数据形成《“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2024年度监测分析报告》,将助力相关单位进行文物保护决策参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