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优先促转型 密云多彩南山、延庆观长城等4条山区森林步道开工建设

人民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池梦蕊)7月22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上半年首都经济形势解读和民生重点领域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处长刘力介绍了上半年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成效。
刘力介绍,北京生态涵养区(涵盖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全域及昌平、房山山区)持续发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通过加快推进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首都西部山水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持续扩大,生态质量稳步提升。随着一批助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今年1-6月,生态涵养区(5区)PM2.5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5.6微克/立方米。
生态涵养品质不断提升。扎实推进绿化和生态系统织补,利用疏解整治腾退空间、农村闲置土地、废弃地等,因地制宜造林绿化1万亩,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互联互通;加快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完成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49万亩,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秉持“近自然,低扰动,标识清,低成本”的原则,开工建设西山登峰揽胜、密云多彩南山、延庆观长城等4条山区森林步道,其中已建成的观长城森林步道石峡示范段以“石”元素为特色,采用原木、土石等自然材料,匠心打造具有森林疗愈基底的手作步道。
民生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延庆、昌平等区实施4个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提升33个村庄供水保障能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生态涵养区延伸,北方工业大学延庆校区落户延庆,北京第三实验学校主体结构封顶,门头沟区景山学校小学部完工,怀柔区第七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学位960个。医疗资源配置均衡性稳步提升,平谷区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打造首家中医名医堂,密云区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教学楼、宿舍楼主体结构完工,15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1038家村卫生室一体化建设完成,基层医疗网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新增1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16张家庭养老床位和108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万达锦华酒店等一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全市首个“平急两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构建形成一整套“疏散、防护、救援、保障”应急体系,进一步增强“急时”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平急转换效率。
重点功能区产业进一步集聚。怀柔科学城城市客厅B项目全面竣工,首批20家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签约入驻城市客厅特色商街。密云加快构建生命健康产业业态,中关村(密云)生命健康服务产业园入驻66家企业,涵盖生药化药、医疗器械、医学影像对比剂等多个领域。平谷持续深化“一港两翼三镇全域全场景”布局,生命科技与营养健康创新基地等项目稳步推进,农业微生物国际创新研究院(一期)获批全市首个农业新动能项目,食品营养与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中试车间提前投用。门头沟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一期完成竣工验收,已与7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全面投用后预计引入人工智能企业超200家、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延庆中关村(延庆)无人机产业园实现开工,航天时代飞鸿产业基地一期主体工程完工,新能源通用飞机中试线启动实施。昌平清华南口国重基地一期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交付投用,科学家公园一期开园,产业孵化区工业前期开发项目取得立项,推动6个成果转化企业落地。房山大力推动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建设,北京市新型储能电站应用示范区落地房山,确定首批11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
结对协作机制继续深化。10个平原区按照“按需、量力、错位、规范、实效”的原则,推动与29个山区乡镇的结对帮扶工作走深走实。精准对接受灾地区劳动力求职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累计组织160余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超7万个;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绿色产业等领域,累计实施帮扶项目333个。
下一步,生态涵养区将持续围绕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条主线,夯实生态本底与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