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助残成果展示区启用 电子导盲犬等60余种产品集中亮相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李博)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当天,北京市科技助残成果展示区正式启用,60余种前沿助残科技产品集中亮相。
北京市科技助残成果展示区,位于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一层。记者走进成果展示区看到,整个展示区划分为“畅行、畅视、畅听、畅心、畅想”五个特色分区,汇聚了40余家企业和院校带来的60余种前沿助残科技产品。
展示的产品包括方便视障人士出行的电子导盲犬、盲用大幅面触觉显示器,帮助听障人士获取信息的同声传译字幕眼镜、手语交互设备,帮助肢体障碍人士出行的外骨骼机器人、眼动脑控仪,帮助心智障碍者康复的AI社交机器人系统,以及极具前沿性的脑机接口技术和治疗眼病的基因药物等,响应了全障别残疾人对高新科技助残产品的需求。
在畅行展示区,肢体残疾体验官李女士正在体验脑机AI轮椅,该产品运用多模态脑机AI技术,能精准识别大脑控制意图,实现轮椅多向运动控制。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脑机AI轮椅适合肢体障碍者和渐冻症患者使用,极大方便他们的日常出行。
“我坐上这辆轮椅后,无需肢体动作,仅需通过眼部运动,目光聚焦,就能实现轮椅的前进、后退、转向等操作。它反应灵敏,充满了科技感。”李女士表示。
同样在畅行展示区,视障人士王先生体验了在电子导盲犬引领下“过马路”的场景,他说:“这款电子导盲犬通过语音提示和震动反馈,帮我顺利避开行人、找准方向,让我感受到科技对视障人士的关怀。”
在畅视展示区,一位视障人士采取盲杖和助盲眼镜配合使用,体验了一套智能导盲设备。她说:“这套设备配备了精确的场景识别模式、求助模式及精确的北斗卫星导航,能快速让我们知道眼前的景象。遇到场景识别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求助模式向在线志愿者求助。设备还配有精确的导航系统,可以不必随时关注手机语音提示,大大提高了我们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现场,听障人士体验了同声传译字幕眼镜、译语手语翻译官、无障碍交流AI透明屏等多款助听类产品。陈女士对“译语手语翻译官”设备印象深刻,她表示,以往听障群体外出办事,只能通过手语或手机打字与他人沟通,常因表达不畅导致陷入交流困境。这款手语翻译设备操作便捷,能快速将常见手语动作转化为文字,大幅缩短了沟通耗时,提升了交流效率。
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科技助残成果展示区,旨在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打造集产品发布、展示、应用、反馈、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促进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与残疾人需求“零距离”,助力相关产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双向赋能。
“人工智能技术为残疾人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和‘飞毛腿’,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国盲协副主席、北京市盲协主席、全国自强模范何川在分享科技助残成果感受时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残联加快促进高科技辅助器具产品应用推广,出台了覆盖全障碍、全生命周期残疾人的辅具补贴政策,搭建起“互联网+”辅具综合服务平台,还将AR字幕眼镜、智能假肢等一批高科技产品纳入补贴目录。这些举措已帮助47万残疾人足不出户申请到122万件辅具,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残障人士。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