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地下东六环” :首设救援专用通道 织补副中心城市空间

东六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李博)历经5年建设,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于4月20日正式开通运营,实现了高速路“藏”于地下。按设计时速80公里计算,驱车通过这条特长隧道仅需约7分钟,缓解地面道路交通压力的同时,实现对副中心城市空间的“缝合”。
改造前东六环路是以高架桥为主的高速公路,为双向四车道,高峰期间较为拥堵。东六环改造项目南起京哈高速、北至潞苑北大街,线路全长约16.3公里,全线设置4座互通立交。
首发建设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六环改造项目分为直接加宽与入地改造两部分,直接加宽段长度7.1公里,将原双向四车道拓宽改造为双向六车道;入地改造段约9.2公里,包含约7.4公里盾构隧道,从而将车流从地面高速引入地下隧道通过。
东六环地下隧道。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升级后的东六环焕然一新,驱车跑在崭新的沥青路面上,十分平稳舒适。记者了解到,“地下东六环”采用两种新型降噪路面结构,可降低雨天事故发生率40%以上,同时能降低路侧交通噪音2-3分贝。位于隧道南端的土桥下沉式立交,是北京首座高速公路地下互通立交桥,虽然有多条匝道,但基本没有急弯,司机可安全平缓驾驶车辆进出匝道。
东六环地下隧道设疲劳唤醒系统。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地下东六环”为双向六车道,宽敞明亮。隧道口区段设渐变照明和景观遮光棚,可减缓入口内外亮度差,降低隧道口眩光影响,让司机眼睛更舒服。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驾驶员在长距离隧道行驶安全,“地下东六环”还设置了疲劳唤醒系统,依靠蓝、绿、紫等多种颜色灯光变化提示司机保持清醒。
隧道内采用智能通风技术,并设空气净化装置,可收集并净化汽车尾气,降低隧道污染物浓度,实现绿色减排,预计净化效率达80%以上。
作为我国已建成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会有哪些措施为安全护航呢?
隧道下层设疏散救援专用通道。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记者探访了解到,东六环隧道采取三层设计,上层是排烟通道,中间层是行车通道,下层是疏散救援通道,这是国内首次设疏散救援专用通道层。
隧道内疏散楼梯。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记者看到,隧道内每隔200米设置一部紧急电话,以及手动报警按钮等火灾报警设备,还配备了无线集群通信系统,为应急突发情况等提供通信保障。隧道段每80米设置一处疏散楼梯,每公里设一处人行横通道,总计有人行横通道14处、车行横通道4处、疏散楼梯166处。
救援通道内配备疏散车。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当隧道内出现突发情况,司机及乘客可利用人行横道和疏散楼梯逃生,救援车辆通过隧道两端设置的专用匝道进入下层救援通道,实现快速抵达现场进行应急处置。”首发建设相关负责人表示。
东六环改造亮点:
大国重器地下穿越“零扰动”
东六环改造工程盾构隧道最大深度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工程施工面临超大直径、超长距离、超深覆土等挑战。首发集团联合中国铁建、中国交建量身打造了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运河号”,国产化率达到93%以上,16.07米的最大开挖直径创下当时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纪录。
历经27个月施工,“京华号”“运河号”完成隧道掘进任务,攻克长距离穿越高致密砂层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地面沉降毫米级控制,“零扰动”穿越京哈铁路、副中心站枢纽等99处风险源,并创造了单月掘进542米的纪录。
机器人“上岗”全天候巡检
智慧运营管理方面,“地下东六环”采用移动式巡检机器人,每日监测隧道内道路环境和交通状态,还能检测照明灯异常等重要设施状态。
机器人也可用于辅助人工巡检,巡检人员可操控机器人机动到达某一目标点位,对隧道内重要设施设备运行工况进行辅助确认,减轻了人工在隧道内穿梭巡检的不便。
缝合城市空间节地约600亩
“东六环路相当于城市副中心的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布着行政办公区、商务区、副中心站枢纽等重要功能区域。原有东六环路高路基将副中心东西两侧一分为二,割裂了城市空间,弱化了两侧功能区连通性。”项目建设方首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经多次论证,东六环改造采用盾构法施工,既不破坏地面河流、草木、建筑,还通过地面还绿“缝合”被割裂的城市空间,节约占地约600亩,减少树木伐移约4.7万棵。
东六环改造入地,织补了城市空间。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东六环改造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工程、城市副中心标志性工程,也是联通顺义、大兴、亦庄及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的重要通道。东六环改造通车后,将车流引入地下,消除了高速路割裂城市的影响,织补了城市空间。同时实现各组团间十余条东西向城市道路贯通,提升了副中心交通服务水平,助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原道路变身空中花园
记者了解到,东六环改造入地后,将利用既有道路、桥梁建设一条南北长约14公里、东西宽约300至500米的带状公园,成为副中心核心地带一条充满活力、多元缤纷的绿色动脉。
其中,7.5公里的原东六环路基将被改造成空中花园,包括漫步、骑行、跑步和观光4套功能系统,还将配套建设绿化景观带。公园在林下空间大量植入公共活动场所和体育场地,全线共规划多元体育场地58处,包括乒乓球台、篮球场、足球场等。未来,高线公园将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