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上演“水上红毯”

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李博)作为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重要配套活动之一,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红毯”4月20日在通州大运河畔举行,以前瞻的视角、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为全球电影人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增添了独特的运河光影魅力。
嘉宾踏上“水上红毯”。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通州大光楼码头沿岸铺上了长长的“水上红毯”,昨日傍晚时分,著名演员肖央,曾参与制作《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多部影片的知名影视特效公司墨境天合创始人魏明,著名电影录音师陶经,担任《封神》三部曲、《黄金时代》等影视作品的摄影指导王昱,担任《万里归途》《独行月球》《我不是药神》等影视作品的电影美术指导李淼,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影像总设计杨庆生,执导《印象西湖》《印象刘三姐》等多部大型文旅作品的导演樊跃等嘉宾亮相红毯。
嘉宾们在船上进行深入对话。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嘉宾们登上船只,北京电影学院在校学生——时代少年团成员丁程鑫、严浩翔,青年演员邱天作为电影行业青年力量的代表,同行业前辈进行面对面交谈。嘉宾们围绕如何通过电影创作传播运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及结合电影产业发展探讨通州文化产业方向、文旅演出趋势和运河文旅项目建议等话题展开深入对话。
“水上红毯”活动在通州区举办。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船只驶向北京艺术中心码头,大运河两岸风光秀丽,岸边绿植和远处的城市夜景融合,将静谧与繁华共融的副中心景色呈现在电影人眼前。北京通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水上红毯”活动充分展现了通州多河富水的特色,借助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盛会,将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时尚光影艺术紧密结合,打造一条贯通古今、链接世界的“运河红毯”,同时为参加北影节的电影幕后大师们献上独特的致敬。
在北京艺术中心滨河空间,北京电影学院发布了“面向未来影像的人才培养”宣言。通州区、北京电影学院及行业、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圆桌备忘录,通过凝聚各方共识、搭建产学研平台,共同面向影像的未来发展,建立未来影像学学科体系,培养“艺工融合”的交叉学科人才,为中国未来影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仪式活动最后,嘉宾共同拉动装置,升起由当代著名艺术家韩美林题字的“风帆”。“风帆”上写着“满帆光影 乘风而行”,既代表了面向影像未来扬帆起航,又表达了“璀璨运河、智汇通州”的良好寓意。
在“水上红毯”活动当天,北京电影学院还在通州区举办了“影像未来式”主题研讨活动,专家学者与行业一线创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未来影像发展方向。研讨活动的举办不仅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更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注入了前沿学术思想和创新理念,为电影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电影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幕后创作者的智慧耕耘,研讨以‘影像未来式’为主题,旨在搭建交流理念、汇聚智慧的平台,在这个充满机遇与创意的时代,共同探讨未来电影发展的无限可能。”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本次活动设在通州,是对通州影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的支持,也将为副中心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据介绍,通州区在全市率先提出支持网络视听产业集聚发展,布局紫光VID网络视听产业园,成立微短剧产业联盟,精心设计推出《副中心影视拍摄服务手册》,以最大诚意提供影视摄制服务,全力支持影视企业到通州落户发展。如今,《玫瑰的故事》《北上》等越来越多剧组在通州取景拍摄,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也落地通州。
通州区还通过出台促进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等举措,吸引71家知名企业落地,助力20多个影视项目取景拍摄。同时,创新成立微短剧产业联盟,整合40余家单位资源,为影视创作提供全方位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