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作为一座年人均水资源量仅有约150立方米的特大型城市,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多年来,北京市始终把节水作为解决首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坚持节水优先、量水发展,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成效显著。
节水型单位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水日水周”期间,北京市水务系统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几天前,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的一场交流活动上,学校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学校广泛使用的节水型器具使用效果。同时打开节水型龙头和非节水型龙头,节水型龙头的出水量明显少于非节水型龙头,但冲洗效果却丝毫不减,“大家看,水龙头打开十几秒就能看出来,节水型器具出水量少了三分之一,节水效果非常明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由北京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水龙头,以及淋浴花洒等多种节水器具,已经在学校的卫生间、浴室、厨房等主要用水场所大规模推广应用。
记者了解到,北京工业大学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节水工作,超过90%的校园区域已实现再生水覆盖,无论是校园绿化、景观打造,还是冲厕、道路降尘、施工等场景,均广泛使用市政再生水。同时,学校积极构建能源监控与智慧后勤物联应用平台系统,接入各类智能设备及表具共计12058块。该系统成功实现对全校一、二级自来水及再生水管网的在线监测、漏水精准分析和用水量精确统计。借助这一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掌握每日用水情况,及时发现区域管线疑似漏水跑水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管网漏损定位与抢修效率。
近年来,北京市加快推进节水载体建设,节水型高校、节水型单位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全市16区已全部建成节水型区,全市党政机关全部建成节水型机关,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建成率达75%以上。北京市连续20多年获评“节水型城市”称号,用水效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老旧小区“解锁”节水社区
庭院里有透水铺装,居民家中从马桶到水龙头、花洒都是节水器具……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芍药居北里小区,已经从供排水管线老旧、跑冒滴漏频发的老旧小区蜕变为远近闻名的节水社区。
芍药居北里始建于1993年,建成时间长、人口密集,各项设施设备老化。随着该小区被纳入本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朝阳区住建委、朝阳区水务局也以此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节水型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按照“节水优先、试点带动、全面铺开”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一条老旧小区改造与节水器具换装融合的新路径。
小区改造过程中,不仅敷设了新的上下水管线,拆除院内原有透水铺装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朝阳区水务局还申请了节水器具补贴专项资金,结合老旧小区实际情况,加大补贴力度,为居民带来更大实惠。“我们换了节水马桶的,有节水大礼包,里头有花洒、水龙头,还有折叠桶、节水香皂,新马桶冲一次的用水量能比过去减少三分之一,挺好用的。”芍药居北里小区居民罗女士说。
为了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北京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改造,推广节水器具使用。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在城镇节水降损方面,全市累计完成1350余个自建设施供水单位置换和1251个老旧小区内部供水管网改造,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8.44%。
再生水用量创历史新高
三月的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柳枝婆娑,桃花艳丽,春意盎然。站在公园里一处名为“飞瀑叠翠”的景观前,巨大的水帘飞泻直下,氤氲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道道“彩虹”。
别小看了这面“飞瀑”,它不光是公园里的一道景观,还是再生水进入温榆河公园的入口。来自北京排水集团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的再生水从这里进入园区后,与雨洪水共同成为公园的生态水源,用于景观美化与植被灌溉,最大限度降低园区新水用水量。
灯光璀璨,水波跳动,游船缓缓驶过水面……夜晚的亮马河,是时尚与浪漫的化身。
“要让亮马河靓起来,综合治理中,水是关键,既要河道水量稳定,也要河水清澈见底。”朝阳区水务局建设管理科科长马海涛说。为了保持生态景观水量,亮马河全部采用再生水补给,仅去年就补充了1180万立方米再生水。同时,这里因地制宜地装置了雨水采集设备,河道两侧大面积的生态护坡都是“吸水海绵”,夏季雨水自然渗入,再通过汇流设施,将雨水有效汇入河道,作为补充水源。雨水和再生水双管齐下,亮马河实现了四季水量稳定充沛。
坚持水资源循环利用,是北京应对水资源匮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北京通过持续精准发力攻坚,再生水生产量和利用量随污水治理逐年提升。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2024年,北京市全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3.23亿立方米,较2023年增加4621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其中,河湖补水再生水利用量达11.82亿立方米,占全市河湖补水总水量的70.5%;生产生活再生水利用量达1.41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替代常规水资源的作用。再生水已成为北京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