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科学城已累计产出重大科技成果227项
人民网北京8月27日电 (记者董兆瑞)8月26日,“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怀柔区专场召开。会上,怀柔科学城党工委委员、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怀柔区副区长(兼)兰雄景介绍,怀柔科学城已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累计产出“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等重大科技成果227项。
兰雄景介绍,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信息与智能五大科学方向,聚焦新材料、空间探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细分领域,布局了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已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
“这37个设施平台中,‘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土建工程全部竣工,三分之二进入科研状态,年底均将进入科研状态。大家关注的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全环贯通并进入联调阶段,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加快开展国家验收。‘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8个科学设施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他说。
同时,坚持边运行、边产出、边转化,怀柔科学城已累计产出“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等重大科技成果227项。其中,“冰表面原子结构和预融化机制”“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热电材料”等引领性原创成果今年相继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怀柔科学城科研单位的13项成果摘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增强器出束等4项世界级科研创新成果在2024中关村论坛集中发布。
今年以来,类脑智能和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实现转化。新设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怀柔中心,重点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转化平台和怀柔原创性技术加速平台,以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立中国技术交易所怀柔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成64万平方米城市客厅,打造18平方公里高端仪器传感器产业示范区,构建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
在科学设施开放共享方面,兰雄景表示,截至目前已有10个平台实现开放运行,对外开放机时近90万小时。其中,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已开放运行3648小时,吸引百余家国内外用户开展380余项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地球系统模式发布,加速推动我国地球系统模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为一批国内外科研项目提供重要支撑,并取得了“自旋超固态及其巨大磁卡效应”等多项创新研究成果。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等第一批交叉研究平台累计开放机时超过60万小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