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文化

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大“馆中馆”迎客

2024年06月23日08:24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本报记者 李洋

  图为非遗文献馆/地方文献馆。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昨天,北京城市图书馆中的非遗文献馆/地方文献馆、古籍文献馆和艺术文献馆三大特色主题馆同步开放。这三座“馆中馆”均位于“森林书苑”的“书山”之中,全部开放意味着整个“山体”已全面打开,北京城市图书馆这座集知识传播、学习共享、城市智库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将为读者开辟更多精彩的阅读之旅,为市民提供非遗传承、经典传习、艺术感知、展览互动等多维文化体验新场景。

  非遗匠心 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遗文献馆/地方文献馆是全国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以非遗文献和北京地方文献为特色,利用文献可视化技术,结合主题展览、沉浸阅读、互动体验等形式,营造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主题氛围。

  该馆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为主旨,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提供北京地方文献资源阅览。其收录的非遗文献覆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领域、各级别、各地区、各民族,典丰文胜。环绕式设计的燕都印记展示区,将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七十年建都史浓缩在数字长卷中,读者“一眼千年”阅尽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开放之际,馆内还特别推出“应运而生,典亮非遗——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览结合馆藏非遗文献,以大运河为线,从口头传说、节庆民俗、表演艺术、中医武术、传统技艺五个方面深入挖掘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与个性。走进展厅仿佛步入了蜿蜒的河道,京津冀非遗文化精品在“运河”两岸依次映入眼帘。从武术到针灸再到庙会花会灯会,从京剧评剧到河北梆子再到皮影戏,多种艺术形式可观赏、可触摸、可互动。展览中近800幅首图珍藏的民国老戏单串联起的视听动态表现,“燕京八绝”的精彩呈现,为展览增添几分意外惊喜。

  古籍向新 千年雅韵跃然“纸上”

  古籍文献馆秉承“保护、传承、创新”的建设理念,打造集古籍收藏、阅览、展示、体验、阅读推广于一体的主题场馆。这里的装饰风格典雅素净,纸墨之香与樟木书柜的芳香扑面而来。目前该馆已开放历史文献阅览、中华经典传习所、研讨室与白河驿等空间。

  其中,历史文献阅览区内仿明式家具营造出古人书房景致,这里有《中华再造善本》《永乐大典》等新印古籍和古籍类工具书、专题图书以及各类古籍数据库资源供读者在馆阅览。

  中华经典传习所推出了“纸上千年”智慧展陈,以中国古代书籍发展史为时间轴,从书之源、书之盛、书之藏、书之修等角度,融合传统展示形式和AR、VR等数字交互方式,全面呈现古籍起源、兴盛和收藏的悠久历史,生动展示古籍修复知识和技艺。中华经典传习所内还设有传统文化教室、修复材料展示区、古籍修复体验区、休闲阅览区,读者可参与古籍修复体验、经典典籍精读等特色活动。

  艺术唤心 极致视听体验留住北京声音

  艺术文献馆,兼具各类艺术形式,融文献阅览、展览展示、艺术体验、艺术创作、沙龙活动、美育普及于一体,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专业声音场域和极致视听体验,是活化馆藏、开展社会美育的公共文化新阵地。

  艺术文献馆内设有黑胶殿堂、艺术沙龙、北京声音馆、艺术文献阅览等区域,馆藏资源以黑胶唱片为主要特色,同时配有艺术理论、美术设计、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和影视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图书资源,其中不乏图册、画集、摄影集等大开本典藏级图书。

  其中,黑胶殿堂是艺术文献馆中的宝藏之地,主展墙展示着1903年至1964年以“北京的旋律”为主题的72张馆藏珍品老唱片。中间位置的十张唱片,是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出版的专题系列唱片《北京的旋律》,读者可通过手机扫码线上聆听。读者可在线上、线下预约6台高端黑胶唱机,现场选听千张现代黑胶。

  艺术沙龙区域的施坦威B211 spirio|r钢琴及专业扩声系统,其凭借自动演奏、记忆音乐家演奏不同版本、百分百还原现场等技能,加持各方艺术家开展丰富的音乐鉴赏活动。这里还为音乐发烧友提供248万余条数字资源、典藏级音像文献、高品质发烧碟以及黑胶数字资源、Hi-Res高品质数字资源。

  北京声音馆在基本展陈外,还打造了“声游北京”首个北京声音数字资源平台,独家上线北京民歌,还将全新采录戏曲曲艺、宫廷音乐、歌曲、环境音、新闻音等多种声音作品,将馆藏实体文献活化。

(责编:董兆瑞、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