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实施五大行动提升科创能力 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人民网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李博)未来三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实施创新资源聚集提“密度”、科技辐射带动增“强度”、企业科技创新拓“深度”、创新创业服务延“广度”、科技营商环境升“温度”五大行动,以科技创新资源总量、增量、质量“三量齐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在4月11日举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通州区科委副主任王本禄解读了日前发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三量齐升”行动计划(2024-2026年)》。计划形成了17项具体措施,并辅以5项保障举措。
王本禄介绍,过去一年,城市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首次突破11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94亿元,北京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运行,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六大产业集聚成势。
“按照行动计划,未来三年我们将重点实施促进创新五大行动。”王本禄说,在创新资源聚集提“密度”行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加快推动信通院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北大人民医院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市级高水平创新平台落地建设。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资源运转提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引进、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支撑效能明显增强。高质量科创企业“雁阵”效应明显,一批高水平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承接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科技辐射带动增“强度”行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扶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加大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引进培育力度,完善全链条科技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科技服务产业规模、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推动一批中心城区重大创新成果在副中心落地转化,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取得新突破,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产业互促发展,加速打造区域协同创新“桥头堡”。聚焦城市科技加快应用场景“数字赋能”,紧扣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要求,加速数据要素产业生态聚集,“数字+”智慧之城、文旅之城、宜居之城等一批数字场景标杆示范作用凸显。
在企业科技创新拓“深度”行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整合区内外一流科技创新资源,科学凝练企业重大科技创新需求,持续组织实施高水平科技攻关项目。主动服务国家、市、区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补齐重点产业技术薄弱环节和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等方向上强化布局。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支持重点产业、特色园区集群化发展。紧盯未来信息、未来健康和未来能源发展前沿,重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新型能源系统、先进储能等细分产业,前瞻布局推动未来产业新赛道突围。
在创新创业服务延“广度”行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积极引导支持京内高校院所、企业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实体,支持城市副中心黑马数字孪生孵化器建设,夯实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底座。研究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试平台和测试平台面向中小科技企业开放共享,重点行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平台体系初步完备。
在科技营商环境升“温度”行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积极争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系列措施及配套政策在全区复制推广,主动探索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科技服务机制。充分利用通州区招商工作机制,进一步高效实施城市副中心应用场景招商育商工作机制,主动探索城市副中心科技招商特色路径,全方位创新优化科技招商工作体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