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昌平区集中推介19个优质产业项目

2024年03月29日10:03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董兆瑞)3月28日,2024年昌平区产业用地推介会暨产城融合发展推进会举行。会上,昌平区集中推介了未来科学城北区、昌平新城东区、朱辛庄新区二期等19个优质项目,系统介绍了区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重点地块位置、周边配套等情况。

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经过14年集中开发建设,未来科学城已成为人才创新创业、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目前,未来城区域已具备供地条件的各类产业用地近80公顷、总建筑规模约150万平方米,为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充足发展空间。本次活动上,未来科学城重点推出了9个产业和商办用地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60公顷,建筑规模约112万平方米。

其中,生命谷区域重点推介生命园三期B0072地块,为M4工业研发用地,规划占地面积1.33公顷,建筑规模2.66万平米,可与周边成熟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将重点引入医药健康领域的高精尖企业。马池口埝头工业区0003、0016地块为F3其他类多功能用地,规划占地面积9.91公顷,建筑规模约10万平米,可重点引入冰雪文旅核心IP企业,打造全球领先的冰雪娱乐产业。

朱辛庄街区旨在积极构建高端产业数字化集群,该区域推介两处用地,分别是朱辛庄二期M4工业研发用地规划占地面积3.04公顷,建筑规模7.6万平米;沙河镇七里渠F3其他类多功能用地规划占地面积1.16公顷,建筑规模4万平米,紧邻地铁朱辛庄站,西侧融入M型景观生态绿廊,周边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将重点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企业。

立足福田区域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基础,昌平区按照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布局要求,在首钢一线材地块布局昌平首个机器人产业园,将提供占地面积10.57公顷,建筑规模约25万平米的M1一类工业用地和M4工业研发用地,以机器人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覆盖“研发+生产”全链条的机器人产业成果转化基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北京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街等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5平方公里,作为昌平新城“一主三副、一带一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市地区活力消费圈的44个新增培育型商业消费聚集区之一。目前,正在立足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以创新型生活服务业作为突破,加快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优良、商务商业发达、居住品质一流的魅力新城。

目前,昌平新城东区正在加速推进供地工作,仅去年就实现商品房31万平方米的上市工作,城市建设率接近50%。本次重点推介的7处B类商业、商务用地均位于新城东区中心区域。其中,新城东区中心区商业Mall,是东区未来商业的核心项目,该项目规划土地面积约6.73公顷,规划建筑规模约13.45万平方米,可打造为独具特色,多元时尚的消费综合体和休闲打卡地,通过融入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城市标杆型商业项目。

新城东区中心区滨水商街项目规划用途为B1商业用地,规划土地面积、建筑规模均为8.97万平方米,可结合项目西侧东沙河水系,打造亲水休闲城市界面,融景观美感、文化调性和商业温度为一体,打造昌平品质生活和夜间经济的新亮点、新场所。

中关村昌平园中心区打造研发经济价值承载区

中关村昌平园是昌平区创新发展的起步区、科技企业和人才的聚集区。其中的昌平园中心区共5平方公里,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批优势产业、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了近20家上市企业。

本次重点推荐的M类产业用地就位于中关村昌平园中心区及“两翼”板块。其中,中关村昌平园中心区的东部工业用地项目面积约2.97公顷,建筑规模约5.94万平方米,目前该地块已基本具备供地条件,可随时为各类产业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具有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智慧产业聚集地。同时,中关村昌平园中心区内尚存20余公顷存量地块,具备承接医疗器械研发转化、小试、中试、生产制造等产业环节承载力,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盘活利用,探索转让、出租、产权人与项目股权合作等多种盘活方式,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水屯工业园区工业用地项目将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化药等先进技术产业化项目承载,打造水屯医药健康先进技术产业园。崔村工业园区工业用地项目对外联动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对内协同“两谷一园”,产业链接清华科学城、医疗器械城,可实现空间协同、产业联动、资源共享、创新引领,打造昌平园中心区纵深腹地。

昌平区高精尖产业专班负责人傅超介绍,当前,昌平区产业发展空间充足,承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优势明显。按照“突出特色、相对聚集”的思路,昌平区制定了产业用地供应三年行动计划,布局了生命科学走廊、小汤山未来美城等重要组团,产业供地面积连续三年增长,“十四五”期间可供应产业用地超过1万亩。“接下来,昌平区还将强化产业支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落地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全力保障手续办理和项目建设,助力企业早日拿地、尽快开工、早见成效,切实为广大入区企业长久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责编:董兆瑞、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