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系列报道

十年蝶变 首都走出减量发展之路

人民网记者 鲍聪颖
2024年02月26日10:29 |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小字号

昔日车水马龙、秩序杂乱的北京“动批”疏解腾退后变身“金科新区”,北京金融科技发展再添“新动力”。

“大红门”关张腾退,南中轴上的新地标国际文化科技园破茧而出, 北京城南地区产业转型再添“新引擎”。

……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这十年,北京市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走出一条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首都发展迈上新航程。

“动批”走出去,“金科”引凤来

早春二月,午后阳光下,西直门外大街光影斑驳、静谧宜人,一座现代化的大楼——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矗立在人们面前。难以想象,它的前身就是号称“动批”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

昔日的“动批”,已成为“金科新区”核心区。图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外景。 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管委会供图

说起“动批”,北京人都不陌生,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动批”最鼎盛时有超过4万从业人员以及10万人次的日均客流量。

“动批”因服装批发而兴,但随之而来的环境脏乱、交通拥堵、安全隐患不断一直是这里的突出问题。不到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10多个大型批发市场,再和周边的公交枢纽、天文馆、居民区叠加,造成人流密集、交通拥堵,曾有周边居民给“动批”区域做了个总结——“脏乱差、吵闹堵”。

2017年6月24日,北京“动批”万容天地市场正式启动疏解,商户开启甩货模式。 人民网 鲍聪颖摄

“动批”所在地西城区曾经算过一笔账,“动批”年均带来经济效益约6000万元,但为了解决周边的交通、群租房、扰民等问题,政府需要付出的管理费用年均超1亿元。

2014年,“动批”开始有序疏解。作为疏解工作的典型案例,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蝶变中,西城区通过“产权换疏解”“税收推动”“减量平移”“股权收购”等多种方式,以“一楼一策”的创新模式为“动批”的疏解打开了新局面。

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金科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园管委会供图

2017年,疏解腾退工作完成。经过数次调研论证,2018年初,北京市政府决定以西城区“动批”为核心区域,建设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在2018年5月底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关村管委会和西城区政府签订了共建金融科技示范区(简称“金科新区”)的协议并接受市政府的授牌。之后,海淀区也参与其中。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金科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

“金科新区自2018年揭牌以来,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提出并建设以金融科技产业为主要产业的示范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经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第一个探索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机制的园区。”中关村西城园管委会副主任程雪介绍。

老“动批”的市场大楼还在,入驻其中的却是一个个在业界响当当的头部企业;老“动批”的街区肌理还在,但在绿化、景观、交通环境等提升后,已变身为高品质的林荫街区。

老“动批”凤凰涅槃,实现区域的华丽转身,“金科新区”筑巢引凤,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腾走服装城,焕新科技园

欣雅汇国际服装市场变身体验式综合购物中心合生广场,福成商贸市场转型为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及区级图书馆,新世纪服装大厦引入高端酒店……大红门地区,一座座曾经全国闻名的服装城挂出新招牌。

大红门商圈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也是北京同类市场中业态最集中、体量最大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这里曾聚集了45家区域性批发市场,商户数3.3万多个,直接从业人员9.8万余人。高峰期,这里的交易总量约占北京地区服装交易总量的70%,但人流、物流、车流的汇聚,让这一带深受“大城市病”困扰。

2014年,大红门地区启动疏解,到2021年底,最后4家服装市场全面闭市,有着23年历史的北方地区最大服装批发集散地退出历史舞台。

丰台区和中关村发展集团以大红门服装商贸城项目为先导区,共同打造南中轴城市更新示范新标杆。人民网记者 鲍聪颖摄

疏解带来大红门地区的彻底变身,而科技创新力量的引入,则为大红门地区转型带来蓬勃生机。2021年7月,丰台区和中关村发展集团启动战略合作,以大红门服装商贸城项目为先导区,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落实减量,共同打造南中轴城市更新示范的新标杆“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引领大红门地区“华丽转身”。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毗邻南三环,位于中轴路和凉水河交汇处,园区总建筑规模19.5万平方米。2023年末,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全面开园。

走进园区,批发市场楼体结构依稀可见,取而代之的是近10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已吸引了包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内的150多家企业落户。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要建立“空间+投资+服务”新型园区运营模式,打造具有丰台特色的“中关村创新社区”。人民网记者 鲍聪颖摄

“园区一流的产业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生态,正是我们入驻企业所需要的。政策配套也实实在在,企业自然会被吸引过来。”北京中科慧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波告诉记者。

“刚听说公司要搬到大红门时,心里还有点犯嘀咕。” 宜本生物人力资源总监魏雪松起初的担忧,源于她多年前对这一带“人挤人、交通拥堵”的印象。但现在,面貌一新的大红门已经成了科技公司的聚集地。“办公室门口就是凉水河滨水空间,离地铁线很近,停车也方便,园区服务人员对我们有求必应。”魏雪松说。

“园区的发展,短期看政策、中期靠服务、长期靠生态。”南中轴(北京)国际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闫福介绍,未来园区将聚集更多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在发展成熟之后将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百亿的产业新地标,为北京南城增添新的增长极。

“腾笼换鸟,让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伯正介绍,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核心区功能重组稳步推进,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

“动批”和大红门的疏解工作都是北京减量发展的时代缩影。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10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

这十年,是首都北京深刻转型的十年,这十年,北京发展有舍有得,舍的是非首都功能,得的是崭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责编:鲍聪颖、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