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巩固稳定向好趋势 今年北京市经济增速目标为5%左右
本报记者 曹政
昨天,《关于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简称“计划报告”)提请市十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
回顾总结去年的同时,《计划报告》也明确了今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表”和“任务书”。今年,北京设定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为5%左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读,这一目标兼顾需要与可能,与“十四五”规划目标有机衔接,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提振发展信心,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今年《计划报告》中,八大任务之首便是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今年将更加自觉把北京发展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考量,重点在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城市副中心发展、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平原新城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三地协同编制完成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在此基础上,今年将加快产业链图谱落地,“一链一策”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培育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一批跨区域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目光投向城市副中心,一批重大工程牵引着千亿级投资落地:今年,将启动东六环高线公园建设,实现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东六环入地改造具备通车条件,加快实施轨道交通101线,谋划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二期。
北京市域内的房山、顺义、昌平、大兴、亦庄这5座平原新城也将成为内联中心城区、外携津冀的枢纽。今年本市将研究制定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商业设施等向平原新城布局,谋划推动“一城一快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今年继续巩固稳定向好趋势
虽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差距,扩大有效需求仍然面临较大挑战,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接续还不够畅通等。但也要看到仍有诸多有利条件——
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今年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精尖产业布局建设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推进中关村示范区新一轮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和中关村分园体制改革,经开区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150项。
数字经济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显现。今年将完成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3.0阶段任务、启动4.0阶段任务,推动“五站两场”等重点应用场景有序开放。
产业升级厚积薄发。今年将立足京津冀研究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供应链总体配套方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地方立法,聚力打造天坛国家脑科学产业园等6个特色产业园。
相关负责人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需要,是实现就业、居民收入等重要民生目标的需要,为实现明年城镇新增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提供支撑。这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与“十四五”规划目标衔接的需要,符合经济运行态势,具备实现可能。
“2021年和2022年受疫情影响经济年均增长4.7%左右,2023年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实现5.2%的增长,2024年将继续巩固稳定向好趋势。但5%左右的增长仍然具有较大挑战性,完成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这位负责人说。
“民生清单”回应市民关切
开局时刻,如何为全年列一份周全的“民生清单”?报告起草历时三个多月,全市40多个部门、16个区及经开区反复会商、调研,并向人大代表等各方征集意见,汇聚到的意见数百条,最终形成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
就学方面,支持公办园、民办普惠园、托育机构参加普惠托育试点,新增1万个普惠托位、2万个中小学学位;
养老问题,将打造100个街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建2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新增养老助餐点300个;
住房领域,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
交通方面,实现地铁3号线一期(东四十条-东风)、12号线(四季青-东风)等轨道交通建成通车,加快建设霍营等轨道微中心,基本建成丰台站交通枢纽、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
本市还将建成15处休闲公园、城市森林,打造无界公园20个,实现环二环绿道全部联通,加快实施温榆河公园二期工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