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娃三大建筑里感受巨变
昨天,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观众——前身为发电厂小学的运河附小的师生、原小圣庙村等本地村落的村民家庭。他们重返故地,参观游览,在高品质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副中心巨变。
下午1点刚过,运河附小的教师、学生家长就带着孩子们到了北京城市图书馆。走进馆内,两座赤色书山高大绵延,蔚为壮观,营造了“临山间 于树下 勤阅览”的优美意境。运河附小美术老师陈思佳说,“搬迁以前,发电厂小学就在如今图书馆的位置,今天回到这里,感觉像是回家一样。”
对于曾经的发电厂小学,老教师们感情都很深。陈思佳回忆说,学校一进门是一片竹林,穿过竹林走进操场,高大的梧桐树下,留下的是孩子们奔跑嬉戏的身影。再向前走过4层楼高的教学楼,背后还有一条银杏大道,秋天总是呈现出童话般的金色世界。如今,这片银杏“长高了”“长大了”,成了支撑起北京城市图书馆“森林伞盖”的144棵“银杏树”,也成了老校、新馆的情感链接。
为了留住这份记忆,运河附小教师特意带着学生们绘制了一本名为《遇见》的画册。一年级2班的牛子涵画的是北京艺术中心的“帷幕”造型,待到后来真正进入其间,她感到,“如同走进了画中。”教师赵玮则创作了一幅《发电厂小学》,把过去校园的美景留存下来。当天,师生们特意把《遇见》画册送给了三大文化建筑的工作人员以及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并向他们致以新年的问候,孩子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自豪。
移步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之舟”将流淌千年的运河故事娓娓道来。“博物馆所在的位置就是腾退之前的上码头村,以前我们家就在不远处的玉带桥附近,爷爷在我13岁那年种下的杨树,现在还在茁壮成长。”高二那年腾退、大三时上楼住进朗芳园新居的钟雯,大学毕业后选择到运河附小担任教师,继续为家乡做贡献。
博物馆1层展厅内,“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正在举办,见到一幅拍摄于2017年的小圣庙村照片,让作为学生家长的老村民陈立感慨万千。“我平时喜欢听古琴音乐,过去常跑到中山公园音乐厅,听完回家经常11点多了。现在北京艺术中心就开在了家门口,我们通州也有高品质剧院了。”陈立感慨道。
“三大文化建筑不仅是副中心乃至全市市民的文化高地,也是我们运河附小师生的情感寄托。今天的活动邀请他们重回故地旧址,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运河附小副校长李术伟介绍,接下来,学校将充分挖掘和利用三大建筑的教育资源,研发“绿心·馆院”课程,让区域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活教材”,以高品质文化浸润学校师生。(本报记者 孙云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