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帆”扬起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初具雏形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李博)寒冬时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施工现场,巨型机械吊臂缓缓挥舞,7000余名工人加紧施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京投枢纽公司介绍,目前副中心站枢纽主体结构施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2024年底主体结构基本完工,2025年随京唐城际线路车站开通后逐步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首片“京帆”屋盖钢结构亮相
“京帆”屋盖钢结构亮相。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工人进行屋盖钢结构焊接作业。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12月2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副中心站枢纽铁路主站房首片“京帆”屋盖钢结构已亮相,100余工人正进行风帆钢骨架焊接、安装作业。这里是副中心站枢纽西区主入口,屋盖共有10片,造型采用大运河文化元素,仿若连绵灵动的“京帆”,寄托扬帆远航的美好寓意。
北京城建集团副中心站枢纽02标段联合体项目部经理李金和介绍,“京帆”屋盖造型各异,大小不一,最大一片约2000余平方米。屋盖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钢架向一端挑起化作“风帆”的帆面,下层钢架呈椭圆形倒扣,是泡泡采光顶结构主体。泡泡采用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外立面材料相似的ETFE膜,确保了透光性、隔热性与保温性,让乘客即使身处地下32米深的城际铁路站台,依然能感受到温暖明亮。
“目前第一片主帆已初具规模,预计2024年春节前整体落成。第二片第三片也在建设中,枢纽东区出入口的七片帆明年年底完工。”李金和说。
轨道交通101线车站结构封顶
在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01标段东部站房核心区,正进行主体结构地下一层进站层与地下三层站台层同步施工。施工方中铁建设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项目副经理张勇介绍,“为克服严寒天气带来的影响,提高施工效率,我们首次创新采用自卸方式进行站台层混凝土浇筑,通过提前预留好浇筑洞口,将混凝土快速从地下二层引入地下层进行浇筑,不仅增加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速度,而且减少了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热量损失,确保工程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我们施工标段主体结构施工面积已累计完成超过80%。”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施工现场。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京投枢纽公司副总经理吕高峰介绍,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地下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筑规模约139万平方米,于2019年11月30日开工,分四个施工标段同时建设。截至今年12月底,主体工程土方完成至90%,结构完成85%。其中01标段实现东咽喉铁路隧道结构施工;02标段西区站房主体结构率先封顶,完成精装修样板段施工;03标段轨道交通101线车站、枢纽换乘通道、地上二级开发楼座等区域实现结构封顶;04标段主体结构施工全面开展,城际联络线端头井结构封顶。
当前,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建设全面进入攻坚期、决战决胜期,正全力推进二次结构施工、设备安装施工、装修工程等。京投枢纽公司设备管理部部长张健介绍,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基于BIM和物联网研发了智慧建造平台,实现科学调配人员、机械,有序推进设备安装。截至目前,项目完成二次结构、机电安装等工程建设面积达10万平方米,精装修样板段完成施工。
设160个出入口有望实现3分钟换乘
吕高峰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标志性工程,也是率先在地下铁路车站正上方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实施范围约61公顷,形成以TOD理念建设的涵盖办公、商业、公寓、酒店等多业态“站城融合”城市综合体,构建特色商务办公组团与城市级活力商业圈,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活力中心。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效果图。
未来,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城市副中心交通中心及“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支点枢纽。主站房区为地下三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城市生活层、候车大厅层和城际铁路站台层,汇聚6号线、平谷线、101线、104支线、S6线5条地铁线路,同时接入京唐城际和新城联络线2条城际铁路,以及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端夹层为交通场站接驳区域,与西进站口公交场站连接,规划开通15条公交接驳线路。枢纽将配备8个交通核,设置约160个出入口,九成乘客有望实现3分钟内换乘。
按照计划,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日均双向客流量达100万人次,可实现1小时抵达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唐山市,15分钟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及北京核心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