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最美医生”代表谈初心:“使命感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撑”

2023年08月19日09:01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使命感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撑”

  本报记者 白波

  2012年,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成员李俊升在当地参加义诊。当天医疗队看了300多个病人、做了6台手术。其中一位多年腰腿疼痛的病人拄着拐杖前来就诊,经过30多分钟针灸、20多分钟拔罐,病人当场从床上下来就把拐杖丢了,自如地行走。中医的神奇疗效让当地居民叹为观止,那一幕也让已有近10年援外经历的李俊升难以忘怀。

  近日,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2023年“最美医生”。在国新办昨天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俊升等五名“最美医生”个人代表和团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结合个人经历畅谈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解与认识,以及对医生崇高使命的深切认同和坚守。

  最重要的是时刻记住初心

  今年52岁的李俊升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2007年开始援外生涯后,已6次赴中国援卢旺达马萨卡医院和基本戈医院工作累计近10年。一转眼,30多岁的年轻人已步入中年,唯有心中的激情和信念始终不变。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出60周年,忆起援外岁月,李俊升说:“我和队友们扎根非洲,克服工作条件艰苦、气候环境饮食等不适应,出门诊、查房、值守24小时全天候急诊、开展高难度手术、填补当地技术空白。作为中国医疗队的一员,作为援非医疗的见证者、参与者,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激励我继续为中非友谊世代友好和‘中国医疗队’靓丽名片贡献力量。”

  医疗职业对医务工作者有非常高的要求,坚守在不同岗位的“白衣战士”常常要面对凶险的疾病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副主任医师康敏说,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医生,一切为了公众健康就是我们的信念和动力源泉。有人说我们就像瞭望台上的哨兵,要时刻保持警惕,开展公共卫生检测,关注疾病在人群中的变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我们又像疾病侦探,需要在迷雾中找到“元凶”,抽丝剥茧,及时提出应对建议,以快速阻断疫情。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时刻记住自己的初心。每个医务工作者其实都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学医,学医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份责任,更重要的是使命感。”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燕明说道,使命感是从医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撑,让医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退缩,产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基层就医环境越来越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美医生”们长期奋战在一线医疗卫生工作岗位,在新时代十年亲身经历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感受深刻。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主任医师丁樱说,近几年来,医疗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医疗资源在下沉,医保覆盖面越来越大,大医院专家都要定期下乡开展医疗服务。医疗工作者深刻地感受到,基层老百姓就医环境越来越好,基层医疗水平也在提高。

  刘永生是陕西渭南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的一名村医,他操着浓重的关中口音说道:“这些年,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资不断加大。我们村卫生室原来很简陋,现在是五室分离的标准化卫生室,有化验、制氧、心电图等设备。过去我出诊,天晴一街土,下雨满街泥,一个药箱一把伞,一方铺盖路上盖。现在是道路平、路灯明,卫生室门前停着120,如果有人把疾病发,十分钟后到他家。”

  从小在疾控中心的院子里长大,参加工作后进入疾控中心,康敏见证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他举例说,2009年甲流发生时,广东省的市级疾控中心刚刚具备PCR核酸检测能力。现在,不仅能快速开展多病原学检测,还能对病原体基因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技术进步巨大。

  让医学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医学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问,不仅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更需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也需要实践去积累经验。非常欢迎年轻人加入到这个大家庭来,踏着前辈的足迹,和前辈们一起奋斗,一起钻研,让医学能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李俊升说。

  新学期即将来临之际,他对将要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的青年给出了自己的期许和建议。第一,要打好医学基础,这对未来的从业和学习至关重要,不仅是医学的起点,也是构筑医学高楼大厦的基础。第二,一定要热爱祖国,奉献岗位。医学无国界,但是医生有国籍,在学习和深造中,无论走多久、无论走多远,一定不要忘记来时路、回家路。第三,一定要精进自己的技术,用仁心仁爱去完成自己的医学人生路,无论何时何地,每天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技术,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

(责编:池梦蕊、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