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法信青年干部任职“第一书记”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顺义区南法信镇始终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干部培养选拔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渠道,坚持选派机关青年干部到本镇村(社区)挂职任“第一书记”,推动广大青年干部在“第一书记”岗位上增长阅历、提高能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好制度发挥好作用,关键在于常抓不懈。”南法信地区党委委员刘京琪表示,2014年4月,地区党委制定出台《南法信镇关于选派青年机关干部到村挂职的实施意见》,8年以来,南法信镇着眼让青年干部在村(社区)一线加强历练、快速成长,持续选派51名机关青年干部,到本镇17个村(社区)挂职任“第一书记”,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村级议事决策过程,及时发现解决群众诉求,协助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全镇17个村(社区)“第一书记”全程参与“包干”村(社区)防控,为群众树立身边的“主心骨”。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南法信镇着眼让青年干部在知责、明责、履责中练好内功,要求“第一书记”在推进重点工作、群众诉求办理中发挥作用、锤炼本领。据刘京琪介绍,2022年南法信镇成功处置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例,高峰期需要做好服务保障的居家观察人群达到2.6万人,广大包村干部深入村庄封控一线开展服务保障,充分展现了青年干部的担当和攻坚克难的能力。据了解,村庄封控期间,焦各庄村“第一书记”谢雪飞、东杜兰村“第一书记”刘洋,自村庄实施封控至解封始终驻村组织群众做好核酸检测、环境消杀、居家观察等,身着防护服为群众运送生活物资,带领群众筑牢防线、战胜疫情,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提起包村干部刘洋,一名东杜兰村民竖起大拇指说:“姑娘真不错,是个‘好闺女’”。
“在村居一线显担当、长才干、强能力是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路径。”南法信镇坚持把驻村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和识别青年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定期开展汇报和考评、组织挂职干部交流探讨、实地踏勘、党员群众评议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了解青年干部驻村工作情况。健全激励机制,把青年干部挂职经历记入个人档案,在干部任用、年度考核、实施奖惩等方面大力推荐使用、强化表彰奖励,营造建功村(社区)一线的浓厚氛围。
2014年以来,南法信镇“第一书记”队伍直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近500余件;向各部门、科室、党委反映问题并协同解决2000余件。广大“第一书记”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推动规划建设便民商业网点2家,服务周边居民4000余人,先后建成4.3万平方米便民绿地,增设停车位400个,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在任职“第一书记”的青年干部中培养选拔处级干部2名,科级干部21名,调入区直机关5人。
刘京琪表示,南法信镇通过选派“第一书记”到村(社区)一线历练,有效达到培养锻炼干部的目的。下一步,南法信镇将不断健全培养机制,在发挥包村书记作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将 “第一书记”打造成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品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