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十六区动态

顺义打造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 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2年06月29日17:23 |
小字号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顺义区坚持首善标准,以首都城市发展战略为引领,加快集聚高端要素、优化产业生态,着力打造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顺义区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北京中德产业园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冲刺“智”高点,顺义正昂首阔步打造创新策源地。

2021年,顺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7亿元,同比增长3.6%,全市占比6.2%,完成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38.7亿元。2022年,顺义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9家,克服供应链紧张、芯片短缺、疫情影响等困难,一季度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70.4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市增速0.3个百分点,完成量在全市各区排名第三。

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打出“组合拳”

在北京新版城市总规中,顺义被纳入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主平台。顺义区按照“三个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强化创新驱动、谋求先行示范,加快打造100平方公里“三区五组团”总体功能布局,重点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打造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

新能源智能汽车逐步做强

目前,顺义区集聚了奔驰新能源、理想汽车、北京现代、北汽越野车、京环装备5家整车企业,围绕整车制造培育了零部件企业150家,宝马中国研发中心、北汽研究总院、理想汽车研发总部等9大研发设计企业落户顺义。北京奔驰对标梅赛德斯-奔驰全球领先的现代化生产基地——56号工厂,兼具“数字化、柔性化、高效、可持续”四大特性,致力于为高度数字化的汽车生产树立全新标杆。曾生产过索纳塔、途胜、伊兰特的北京现代一工厂,如今已变身为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工厂,正积极开展“零碳工厂”的探索与建设,全力打造智能制造灯塔工厂。作为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永久举办地,顺义规划了200平方公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示范区,开放全市里程最长、应用场景最丰富的408公里自动驾驶公开测试道路,建设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特色小镇,全力打造“人-车-路-云-网-城市”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示范区已初现规模。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逐步做优

顺义区集聚瑞能半导体、泰科天润、国联万众、特思迪等三代半实体企业21家,初步形成从装备到材料、芯片、模组、封装检测及下游应用的产业链布局。

泰科天润是国内两家首批入选工信部《汽车芯片推广应用推荐目录》的碳化硅器件企业之一,碳化硅二极管已应用在比亚迪秦、五菱宏光mini等车型,规模达十万台以上;国联万众碳化硅MOSFET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客户为比亚迪、苏州华太电子、合肥仙湖半导体、杭州讯微电子等企业;特思迪在碳化硅磨抛设备本土企业中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充足的承载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顺义规划建设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三代半标准厂房,一期7.4万平方米已竣工,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一期20亿元)的三代半产业投资基金。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北京)落地顺义,这是顺义区承建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航空航天产业逐步做大

依托北京航空产业园和航天科技产业园,顺义区航空航天产业先后承接航空航天央企、科研院所产业转移,积极引入航空材料、航空电子、发动机关键部件、宇航核心产品等研发创新和制造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各具活力的航空航天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区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规模已突破200亿元,通过北斗导航年会、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逐步形成导航、遥感等卫星产业聚集。

北京中德产业园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

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莱茵科斯特中国区总部、安联保险资管公司、恩格拜生态循环研发总部等重点企业项目相继落户,国际合作高端要素往来频繁,国际合作大门敞开。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设立的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园区,北京中德产业园成立一年来,落地项目34个,交出一张优异成绩单。北京中德产业园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以“科技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展、产业金融”等先进制造服务业为支撑,突出开放创新、融合发展、产业促进,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创新政策举措、优化发展环境。园区结合北京市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围绕基础设施承载、城市更新治理、“类海外”服务配套、空间资源供给等领域,形成产业园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总投资约67亿元的44个重点配套项目,营造国际化环境。同时,引进国际法律服务平台泰乐信、法华商务及多家优质律师事务所,联合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安联保险等,为园区企业提供国际化服务。目前,北京中德产业园已集聚奔驰、宝马、Ameco、威乐等80余家德资企业,年产值近300亿元,德籍高管及工程师团队达100余人,形成了德资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制造业转型冲刺“智”高点

顺义区编制出台全市首个智能制造专项政策《顺义区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及《顺义区关于支持智能制造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持续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和示范应用。

开展入企咨询诊断,对区内30家重点制造业企业“一对一”上门“把脉问诊”,这在全市是独一份。顺义区通过公开招投标,遴选第三方专业机构深入了解企业痛点难点,提出切实可行方案,建立顺义区转型升级专家库(26位)、项目库(13项)、场景库(18个),并形成成熟经验在全市推广。

目前,顺义区已完成30个项目智能化转型升级,涵盖汽车、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产业,通过咨询诊断和转型升级项目的实施,拉动企业投资超1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8亿元。雅昌印刷通过POD智能制造研发与应用项目对现有生产车间进行数字化升级,生产车间数控化率从14.3%提升到60%,产能提高至每天3000单,生产效率提高200%;SMC公司通过复杂高精度缸体加工数字化车间项目,关键生产环节数控化率达到90%、人工效率提升20%……

首钢冷轧和曲美家居揭榜工信部2021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截至目前,顺义区共有12家企业获评北京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称号,位列全市第二。顺义智能制造企业逐渐成为行业示范和标杆。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北京)目前已接入二级节点52个,标识注册总量超190亿,解析量超170亿,接入企业超25000家,并引进泰尔英福、数秦科技、亿讯时代(北京)科技、华鲲振宇、百思凯数字科技公司5家工业互联网上下游企业落地顺义。2022年,顺义将立足重点领域,全面推进全区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持续培育5家优质企业参与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申报;完成区内30家重点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咨询诊断;实现30个项目转型升级。(许金星)

(责编:鲍聪颖、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