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

冬奥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名录将制定

2022年02月14日08:03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冬奥会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名录将制定

近年来,本市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让千年古都焕发新魅力,向世界展示“双奥之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昨天,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专场发布会,一系列北京历史文化保护新进展被披露。市文物局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刘洪昌透露,2022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年,将完成申遗文本的正式报送。

中轴线申遗文本今年将正式报送

本市正在持续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文物腾退、考古发掘、申请式退租等48项任务不断取得进展,已完成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地安门外大街环境整治、太庙核心区非文物建筑拆除、正阳桥镇水兽发掘等项目。目前,《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草案已提前报送世界遗产中心格式审查。

“2022年是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极为关键的一年,将完成中轴线申遗文本的正式报送。”刘洪昌说,市文物局将集中打磨申遗文本,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沟通协调,研究疫情常态化条件下的申遗工作创新办法,提升中轴线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本市基本建设工程考古成果显著,仅2021年就完成调查项目402项;考古勘探项目254项、勘探面积1859万平方米;考古发掘项目120项、发掘面积11.6万平方米,出土文物约5000件(套)。周口店遗址、琉璃河遗址、大葆台汉墓、明定陵4处考古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2年-2035年)》已获市政府批准公布。

长城附属文物研究提上日程

长城、西山永定河、大运河三条文化带上,新亮点不断呈现。

本市率先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清晰勾勒出未来长城保护利用图景。延庆区是长城保护发展的标杆,该区副区长任江浩介绍,截至目前,延庆区累计修缮19782延米长城墙体、91座敌台、15座城堡。2022年,延庆区八达岭段、大庄科段长城均列入了抢险计划;延庆古城、永宁古城等长城附属文物,也将启动文化研究展示、险情治理和环境整治等工程。

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长城文物保护中。近年来,延庆区开展了11个文物科技保护项目,覆盖30余处文物单位以及全部长城本体,同时利用无人机搭载专业设备进行拍摄,建立了长城三维模型数字档案。该区还将加大对长城文化的挖掘研究力度,启动山戎、古崖居等历史文化研究,延展长城文化内涵。

冬奥会后将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覆盖石景山区全域范围,该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先侠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近年来本市不断加大力度实施永定河治理工程,在石景山段建设了长5.8公里、水面面积达102万平方米的莲石湖,与上下游的门城湖、宛平湖一起恢复了河流生态系统,“尤其是2021年,为更好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展示奥运文化,石景山区整合莲石湖、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永定河左岸公共空间,建成了北京冬奥公园,让永定河石景山段大放异彩。”

李先侠说,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石景山区正在谋划滑雪大跳台、冬奥组委、首钢“四块冰”三大片区的赛后利用,赋予其体育休闲街区、单板与空中技巧研发中心及冬季运动展示等功能。该区还将制定北京冬奥会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名录,研究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和方案,培育“体育+”产业生态。首钢工业文化内涵也将被继续挖掘,重点实施高炉、焦炉、转运站等工业遗存改造工程,建设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打造首都近现代钢铁产业历史纪念地和特色工业遗存体验场所,建设开放型特色公共空间。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2023年底投用

位于海淀区的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也有新进展。

2020年9月,三山五园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2021年3月,《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海淀区副区长徐振涛介绍,68.5平方公里的三山五园,囊括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三山”,及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五园”。其中,位于三山五园腹地的原畅春园西花园正在进行主体施工,计划2023年底投入使用。该区域现位于海淀公园内,将新建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届时将与中关村展示中心、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互融共通,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前沿发布、自然生态环境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文化新地标。

此外,圆明园山形水系遗址考古勘探历时八年完成,发掘面积1.85万平方米,出土输水铜管、官窑瓷器等3万余件皇家文物。以正觉寺为核心的圆明园博物馆正在建设,初步形成包括颐和园博物馆等27家在内的区域博物馆群。“我们还将文物保护嵌入了海淀城市大脑。”徐振涛说,该区建设完善区级文物资源库和文物智能巡查系统,对文物进行全过程、全天候监控,基本摸清全区328处不可移动文物、196处历史建筑、15070株古树名木等各类资源。 本报记者 李祺瑶

(责编:李博、高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