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冰”展示中国制冰师风采
邵懿(右)与马克·麦瑟(中)等中外制冰师一起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安装冰面Logo。
本报记者 孙杰 实习生 余美霖
“要保证冰面始终处于完美的状态,为全世界的运动员提供最好的场地保障!”从眼下一直到冬奥会结束,邵懿的目标简单而明确。
1月初,作为国家速滑馆冬奥制冰团队负责人,他带领4名来自哈尔滨和长春的中国制冰师、5名制冰助理,与马克·麦瑟等5名外籍制冰专家一道,组成一支15人的制冰团队,为速滑馆进行冬奥会前的最后一次制冰。
经过10天忙碌,1月24日这天,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赛道制冰完成。“最快的冰”如期亮相,意味着“冰丝带”已具备运动员上冰条件。
“冬奥会对冰面要求极高,冰面就是运动员挥洒汗水的战场,容不得一点马虎。”邵懿全程参与了国家速滑馆首次制冰、测试活动制冰、测试赛制冰以及冬奥制冰,4次制冰经历,让他越来越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究竟有多重。
冰板清洗、底冰浇筑、冰漆喷洒、安装冰面Logo以及后期浇冰车进行日常维护,制冰过程有一整套流程。“这是冬奥赛场,确实不同以往。”邵懿说。
“刚开始需要冰密度大一些,使底冰与冰板冻得更结实。随着冰面越来越厚,就需要最上层的冰密度变小,这样摩擦系数也就变小,运动员受到的阻力也就更小。”邵懿解释道。
这次冬奥制冰的冰面Logo设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图形面积上,相比之前也大有不同。具体来说,冬奥场地内的Logo由之前的2个增加到6个,尤其是“BEIJING 2022”的Logo长达20多米,为保证准确度和完美度,制冰团队比照实物做一个模具,先将模具放在冰面上,确定好中位线、每一个字符的位置和方向后,才将实物Logo放在点位上。
哪个环节更关键?在这位制冰师的眼里,整个制冰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因为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后面产生很大影响。尽管工序复杂、任务繁重,除去场地清洁,制冰团队仅用10天就完成此次制冰任务。
作为北京“双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08年,邵懿毕业后来到北京国资公司,参与过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的赛前筹备和赛事保障。之后,他进入国家游泳中心负责体育赛事、群众健身等运营。这几年,他又进入国家速滑馆开展场馆建设和冬奥筹备。
目前国内的速度滑冰馆并不是很多,中国制冰师更是稀缺。“零基础”起步学习制冰,一路走来,邵懿收获满满。他努力学习英语尤其是制冰常用的专业术语,更直接地跟国际制冰专家交流学习;为了解速度滑冰运动规则,他还考取速度滑冰国家一级裁判,以便更好地完成“冰丝带”制冰任务。
“马克对冰面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邵懿感慨地说,来自加拿大的外籍制冰专家马克·麦瑟对他影响很深。马克对冰面的热爱程度和严谨态度,感染着制冰团队的每一个人。邵懿清楚地记得,制冰团队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巡查冰面,有一次冰面上有脚印,马克亲自去拿小铲子把脚印一点点铲除。
1月23日,场馆运行团队正式进入赛事闭环管理状态。接下来,邵懿将与团队一起坚守在国家速滑馆。制冰团队每天都需要对冰面进行维护,用浇冰车先刮去冰面上杂质,再用80摄氏度的热水浇冰,以提高冰面的平滑度和光泽度。冬奥会期间,他们将根据每天赛事和训练安排持续维护冰面。
“中国制冰师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机会不多,这次冬奥会是我们提高和学习的宝贵机会。”邵懿期盼着,能在冬奥会舞台上展示出中国制冰师的风采。随着冬奥会进入最后的倒计时,他愈加期待那一刻的来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