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频道>>十六区动态

北京海淀区感染医学中心明年建成 预计2023年投用

将增强应对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感染性疾病救治能力

2021年12月16日08:34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海淀区感染医学中心明年建成

  昨天下午,海淀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海淀区感染医学中心目前已完成选址规划,预计2022年底建成、2023年投用。投用后将增强海淀区应对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感染性疾病救治能力。此外,海淀区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等新建项目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2024年竣工,届时将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医疗水平。

  海淀区感染医学中心将设45张床位

  据海淀区卫健委主任李劲涛介绍,海淀区感染医学中心目前已完成了选址、规划,即将开工。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海淀区感染医学中心位于海淀医院南门西侧,占地面积2950平方米,分为地上4层、地下1层,新建11间负压病房、1间负压重症监护病房和1间负压手术室。共设置45张床位,包括5张留观病床、35张负压病房床位、5张重症监护病床,预计2022年底建设完成、2023年投入使用。海淀区感染医学中心建成投用后,将增强海淀区应对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感染性疾病救治能力。

  据介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海淀区已统筹调配7家区属二三级医院、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0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用于集中隔离点的力量支撑和服务保障,现运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13个,累计启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49(区级)个,可用区级医学观察房间常态保持在1996间。

  同时,海淀区相继投入1200余万元购置移动式车载P2+微生物检验试验车、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生物安全柜等设备,实现设备配置率为92%。截至目前,海淀区新冠核酸检测能力达到每日28万份(单人单管)。

  北部将引入北医三院国际部

  新闻发布会上,李劲涛介绍了海淀区北部医疗中心和苏家坨中心医院两个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其中,海淀区北部医疗中心位于海淀区亮甲店3号地块,总建筑用地约7.52公顷,目前已基本完成前期手续,土方施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9%,预计2024年竣工。据了解,海淀区北部医疗中心将引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入驻,各设一座综合楼及400张床位,建成投用后将分别开展医疗服务,并共享车库、市政配套等公共空间。

  据海淀区卫健委副主任赵成芳介绍,海淀区北部医疗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北京西北部区域规模最大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的毗邻医院。两家入驻医院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诊疗服务,例如,海淀妇幼将在北部医疗中心重点打造儿科、妇产科,北医三院则会引入运动医学、骨科等优势学科,同时引入北医三院国际部,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提供国际化医疗服务。

  此外,苏家坨中心医院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正在进行渣土清运及进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据悉,苏家坨中心医院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引入航天中心医院和苏家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家医疗机构,共设置床位300张。其中,航天中心医院设置了急诊、门诊、住院、ICU、血液透析、体检中心、行政后勤科室及科研教学用房。与此同时,磁共振成像装置(MRI)、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MELA)等大型医疗设备也将配备齐全。苏家坨中心医院工程预计2024年竣工。

  明年再开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海淀区共建成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有关要求,综合考虑社区人口、15分钟工作圈以及接收社区卫生配套用房情况,海淀区卫生健康委经与相关街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沟通,计划在2022年开业运营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李劲涛介绍,为了满足海淀区每个街道(镇)至少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2021年新建了四季青和曙光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 四季青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海淀区闵庄门头馨园小区1号楼,面积2122平方米,服务辖区162700人,2021年3月8日正式运营,内设全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康复科、医学检验科等科室,现已开业运营。曙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海淀区曙光街道世纪城文化广场,面积1534平方米,服务辖区86181人,2021年10月卫生健康委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已正式移交给北医三院负责运营管理,目前正处于人员、设备筹备阶段。

  此外,为打通农村看病“最后一公里”,海淀区多措并举推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一村一室(站)”原则,结合区域内常住人口数量、地域特点、服务半径等情况,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站条件的行政村一律设站,不符合设站条件的设村卫生室。海淀区下辖53个行政村,需新建和改造的16家医疗机构已于今年10月底全部正式开业运行。 文/本报记者 王斌

  亮点

  40处文物将实现“智能化巡查”

  海淀“三山五园”已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海淀三山五园艺术中心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任务,目前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三山五园数字展厅展陈大纲同步开展设计。此外,2022年,海淀区将有首批40处文物试点“智能化”巡查,并将其打造为“文物+科技”创新亮点工程。

  据海淀区文旅局副局长柳阑介绍,海淀区将依托海淀城市治理指挥调度的全视角驾驶舱和智慧中枢,以视频、AI算法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使文物巡查智能化。基于通过视频监控与AI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文物巡查体系,由人工发现变为系统自动提醒,由人工线下巡查和智能线上巡查相结合,实现文物保护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

  “文物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包括失火、坍塌和被盗,实现‘智能化’巡查后,可以实现自动报警,同时联动公安、消防等部门,第一时间现场处置。”柳阑介绍,2022年海淀区将有首批40处文物纳入智能化巡查试点,包括恩佑寺、恩慕寺山门等。

  此外,海淀区将建立文物巡查员制度,组建一支由34人组成的文物巡查队。海淀区文旅局局长陈静表示,在文物分布集中的街镇安排专职文物安全巡查员,强化文物保护巡查管理,能够切实起到及时发现文物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更好地保护文物的作用,彻底解决文物安全巡查人员不足的痼疾。

  2022年,海淀还将启动全区域文化遗产调查项目。该项目将全面摸清海淀区包括文物、历史建筑、工业农业遗产、水文化遗产、古树非遗等在内的文化遗产,形成海淀区文化遗产名录。

  试点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共享停车

  如何缓解“停车难”是百姓普遍关心的一大问题。海淀区采取了错时共享、挖潜建设、道路停车等多种措施。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海淀区累计协调错时共享停车场111个,可提供车位6786个。计划2022年,海淀区将重点研究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共享停车模式。同时,探索公共用地停车场建设模式,结合拆违腾退、闲置地块、绿地资源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建设停车设施。

  据海淀区城管委主任赵寒介绍,海淀区广泛动员商场、医院、景区、办公楼等自有停车场在具备安全的前提下,为周边居民提供“有偿错时共享停车”。按照“企业降一点儿、居民掏一点儿、政府补一点儿”的工作思路,海淀区实行奖励政策,逐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错时共享停车机制。目前,羊坊店中意鹏奥酒店、曙光晨月园西侧停车场、花园路美廉美超市、“E园”等率先开展错时共享停车。

  此外,海淀区通过挖掘居住区内部资源、对既有停车设施进行“平改立”增量、拆违腾退、地下人防改造等统筹建设停车设施,力争每年新增停车位5000个。目前,已陆续完成多个建设项目,如:学院路15所立体停车设备,利用腾退空间新建210个停车位;八里庄恩济庄61号院社区实现自给自足185个停车位;挖掘苏州桥、五棵松桥等桥下区段新增停车位1140个;新增人防停车位1161个。 本组文/本报记者 王斌

(责编:孟竹、鲍聪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