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雪游龙”里补冰忙
制冰师正在进行除霜工作。供图/朱永涛
本报记者 李瑶 通讯员 刘洋
临近午夜,海陀山漆黑静谧,“雪游龙”里亮如白昼,飞驰了14个小时的雪车和钢架雪车停了下来,运动员相继离场,制冰师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
“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全长1975米,由16个倾斜度和弯度各异的弯道组成,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
10月5日,“相约北京”雪车和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开始。每天,“雪游龙”里的冰面,要承受14个小时近千次滑行。为了让运动员们每天都能在最平整、光滑、纯净的冰面滑行,14名国际制冰师及20位平均年龄35岁的中国小伙子组成制冰师团队,两班倒,24小时实时修补冰面。
已至午夜,场馆温度已跌破零下10摄氏度。从工作室驱车5分钟,国际制冰师队长和朱永涛带领的中国制冰师团队抵达“雪游龙”出发区。在“雪游龙”中段,另一组制冰师团队同步抵达。两组各负责900余米,覆盖全赛段。就位后,几位制冰师紧了紧衣领,进入赛道下方冰面,忙碌起来。
历经一整天的滑行,赛道上,有一道道几厘米宽的凹槽,深浅不一,凹槽旁还散布着霜、冰碴。制冰师们拿起扫帚,认真清扫冰面,“除霜、清扫是第一步,得把这些霜、冰碴都清理干净。”制冰师说。制冰师卫家良打开赛道旁的水龙头,手持水管、喷头对准清扫过的冰面,开始洒水。“除霜、清扫、洒水,是补冰、修冰前的准备工作,先去除冰面杂物,并初步恢复未受损的样子,否则一粒沙子都可能对后续的修冰产生影响。”朱永涛说,洒水管连接的都是制冰专用的纯净水,在整个赛道,遍布着40多个水龙头,均匀覆盖了每个弯道。
洒水告一段落,补冰、修冰正式开始。带着冰水混合物,拿着补冰铲,负责补冰的周军在赛道中寻找着破损的冰面,遇到一处明显破损的冰面,他先用补冰铲将冰水混合物固定到冰面上,抹平、待其凝结后,再用水管浇上水,使其牢固凝结。
重点部位补冰完毕,修冰紧接着跟上。制冰师手里,拿着一个长约1.5米左右的工具,一根木杆连接着一个长方形的框架物,框架物两侧是刀架,中央是冰刀,这就是制冰师专用的修冰刀。“修冰刀是量身定制的,每位修冰师的臂力、臂长不一样,冰刀角度也都不一样,每天修冰时刀片会打磨得十分锋利,这样修出来的冰面才会十分光滑。”朱永涛说着,两手一前一后握着木杆,找准赛道下方最边沿的冰面,将修冰刀从下往上推。修冰刀所及之处,冰面逐渐光洁如镜。之后,再对全赛道均匀洒水,让其凝结成冰、平整坚固。
几个小时的紧张忙碌,时针已指向凌晨5时,海陀山上空,飞鸟啁啾,新的一天到来了。
清晨9时30分,运动员们陆续来到“雪游龙”出发区,迎接他们的是全新、洁白、光滑的冰面。此时,制冰团队另一班次的成员已上岗90分钟了,在运动员训练间隙,他们会巡查、响应塔台指令,随时补冰、修冰,守护冰面。
此次“相约北京”测试活动,“雪游龙”中,5项测试活动连续举办、测试时间最长。紧贴着零下10摄氏度的冰面,寒冷环境、昼夜颠倒的工作考验着制冰师们的技术、意志和体力,虽然辛苦,但大家干劲儿十足,“冬奥会是世界盛会,能为全世界的顶尖运动员服务,对我们中国制冰师来说是挑战也是荣誉,我们应该也必须对准冬奥标准、国际标准,用精益求精的匠心展现中国制冰师的风采!”朱永涛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