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17日电(池梦蕊)晚上9点,安静的小区里,一双眼睛“扫描”着楼宇,看到某一户人家的灯光亮着,赶忙拨通电话……这不是谍战剧里的剧情,而是近一段时间,东花市街道南里东区社区每天晚上都要上演的场景。场景中的主角,是社区里的在职党员。
“我们成立了邻里烛光队,每晚7点至9点,党员们陆续来到各个小区,观察居民楼的亮灯情况,若发现有社区尚未联系到的家庭亮起了灯光,立即通知社区人员进行入户,对摸排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区党委书记张欣惠介绍:近期,社区按照街道工委、办事处要求,将疫情防控工作当做首要工作来抓,在职党员作为重要力量,与社区党委一起,扛起了向病毒宣战的大旗。
迎难而上 在职党员组团“战斗”
“社区共有3590户,目前开放了9个出入口,是集合了商品房、回迁房和老旧楼房的综合型社区。”社区党委副书记谢媛媛表示,若在平时,“四通八达”的道路会给居民带来方便,但是在落实“新十条”,做好社区封闭式管理和人员、车辆登记的当下,出入口多、楼宇情况复杂,则会给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打来更大的压力。
楼宇多、居民多、出入口多……但社区工作者的人数只有这么多。谁能相助一臂之力?在这个关键时刻,社区里的在职党员站了出来。
说到在职党员,很多人都会对其“战斗力”表示怀疑。必定,他们虽然年富力强,但都忙于工作,平时参与社区建设的机会比较少。在拉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时,让这些凑齐队伍都难的在职党员走上“战场”,能行吗?
“肯定没问题!”社区党委书记张欣惠很有信心。在她的组织下,在职党员成立了“邻里烛光队”。这群“追光者”是专门为在职党员打造的。“近期,在职党员陆续复工,无法在白天工作时间参与疫情防控,但大家都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我们成立了‘烛光队’,在晚上7点到9点这个下班时间,由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帮助社区核查返京人员,完善台账。”
能够参与烛光队,对于在职党员来说,也是一份荣耀。“疫情防控事关千家万户,作为党员,自然要向前一步。我们利用下班时间,帮助社区延伸排查的触角,做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补充,很有意义。”在职党员这样翟宝贵对此信心满满。
困难重重:当好侦查员不容易
“烛光队”成立后,在职党员每天晚上都会在自己的社区里巡视一番。这样的行动看上去很简单,但难度系数很大。摆在党员面前的是重重困难。
第一重困难,是天气关。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降雪,天气寒冷。即便白天的气温达到10几度,但到了晚上又会迅速“萎缩”,降低至0度左右。党员们在社区里走上一圈,往往要穿得比平时更厚,才能抵御寒冷。因为平时佩戴口罩,一些戴眼镜的党员经常“雾里看花”,想要摸排楼宇住户的情况,并不容易。
第二重困难,是视力关。白天敲不开的人家,如果晚上亮了灯,就立即上报,似乎没有难度,但整个楼宇的灯光密密麻麻,想要找得准,也要费一番功夫。“首先要了解白天未能联系居民的门牌号,还要了解楼宇的结构。如果赶上楼层高一点的,想要巡视准确,难度就更大了。”在职党员李文这样说道。
大冷天在小区里穿梭,抬头眯着眼盯着居民楼的灯光……“一天工作很疲惫,家人也盼着我下班能早一点回家休息,但能为社区做点事儿,也是应该的。困难的时候不冲上去,什么时候冲上去呢?”
看着党员们辛苦付出,社区党委也给予了不少关照。“他们是咱们的家人,看见他们辛苦付出,我们送上一杯热水,大家就很满足。”社区党委书记讲道,党委班子成员眼中,这些在职党员是“战士”,更是“孩子”。他们的付出,值得肯定。
初见成效:查缺补漏完善台账
“回来了回来了!”2月10日晚上,在职党员翟宝贵在巡视时,眯着眼睛反复确认了即便,看到一户人家的灯光亮着,他几乎是跳起来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社区工作人员。
“社区‘两委’的人员有限,在职党员分布在各个楼宇,帮了我们很大的忙。”社区工作人员接收到“电报”后这样表示。
随着春节后“返京潮”的到来,在职党员陆续回到工作岗位,人员排查、登记的任务量将增大,而在职党员能够挤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社区党委在日常与党员们沟通,送热水、送问候时,总是会提醒大家,合理安排作息,别耽误工作。但“烛光队”的伙伴们似乎要让这束光亮到底。“我们基本上都是用下班的时间帮助社区开展巡视。当你走进社区,快到自己家的时候,恨不得拥有一个传送门,直接把自己‘扔’进家里。以前,我甚至要小跑着回家。现在,我却要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在职党员高娅君颇有感触地说道。
每一位在职党员都会为帮助社区党委联系上居民而感到高兴,也会因为一直关注的那盏灯没有点亮而感到沮丧。每个晚上,小区里没有什么人,只有在职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穿梭的身影。路灯在身旁亮起来,拖着长长的背影一步步前行。
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在职党员站了出来,他们不做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旁观者,要做参与者。“我们是烛光队呀,也许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亮光并不夺目,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贡献一点力量,就能为社区这个大家做好多事儿。这是我们带给街坊邻里的安全感。”在职党员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