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队队员、来自安贞医院的护士潘攀(左)与郝国云。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2月14日凌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住院楼隔离病区内,北京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首次为一名危重患者进行气道插管。有创呼吸机监护下的患者,其护理方式与普通患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眼不离人”,医护人员几乎每分每秒都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状态。要护理好这样的患者,绝对算得上是实打实的一项重任。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潘攀与郝国云,这对“姐妹花”勇挑重担接下了这个任务。
2月13日下午,本来应该休息的潘攀与郝国云接到了北京医疗队的队内通知,在住院楼第8层隔离病区内,一位患者即将进行气道插管,需要她们二人在次日凌晨加一个夜班,对该患者进行护理。
护理在有创呼吸机监护下的患者,需要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潘攀告诉记者,她和郝国云16年前一起来到北京安贞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这16年来,生活中她们是好姐妹,工作中是好搭档。这次前线作战,她们再一次把这份默契带到了战场上。队里能将任务交给她们是一种信任,所以,她们一定要完成好。
2月14日凌晨1点,两位护士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来到了患者身边,从这一刻起,一分一秒她们都马虎不得,要紧紧盯着呼吸机上的各项数值。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很多紧急处理的方式教科书上是学不来的。一旦呼吸机出现报警,她们要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是一位70岁的老人。郝国云说,根据她们的经验,气道插管刚刚进行完不久,患者有可能会出现躁动,因为不适,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拔管的情况。如果患者自己拔了管子,二次插管不仅难度大,对患者损伤也大,所以,她们不但要适当使用镇定手段,还要不断进行安抚。
“以前在医院,健步如飞是我们重症监护室的特点。在这里可不行,穿着防护服,话说多了都会喘。”在分秒必争的重症病房里,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没办法细致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她们二人便已经知道了对方的想法。一个人在准备呼吸机,另一个人已经把吸痰管、灭菌注射水等应用之物准备完毕。
“患者的气道反射不是太敏感。”这是两位护士注意到的第二个问题。按照操作规范,每隔一段时间,她们就要为患者吸一次痰。她们要将一根密闭式的吸痰管插入患者气道内,这样的操作对医护人员来说风险性很大。她们的站位不仅更靠近患者,吸痰的过程中,也不能排除患者口腔内有痰液喷溅的可能,而这些液体都会带着高浓度病菌。
潘攀说,在一般的重症监护室里,这样的操作对她们来说很常规,现在地点换成了疫情病区,她们在心里仍将眼前的患者当做一位普通的病人,但是,在操作上会时刻提醒自己防护一定要到位,操作一定要规范。
“皮肤护理对我们来说其实不那么简单。”所谓皮肤护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帮助患者翻身,通过改变卧姿,避免患者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在没有专业护工的情况下,这样的“力气活”必须由她们合作才能完成。患者的身上插着管子,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小心翼翼。
经过了神经高度紧绷的一夜,2月14日下午记者再见到两位护士时,她们的第一句话并没有说这一夜的疲惫,反而先告诉记者,这位患者的病情已经有所好转了。本报记者 景一鸣 王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