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预判 他们这样提高诊疗质量

2020年02月13日07:5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做足预判 他们这样提高诊疗质量

  昨天上午,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北京医疗队的专家联合协和本院医生对12层西病区的危重症病例进行讨论,总结救治经验,梳理危重病例应急预案,以更好地抢救病患。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北京医疗队驰援武汉,带去的不仅是支援和信心,医学专家们还将他们诊疗新冠肺炎的经验和手段,与武汉当地医护人员及时分享,互通有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死率。隔离病房里,京汉两地医疗团队争分夺秒从死神手里抢人。到了病房外,他们也没有空闲时间。昨天上午,北京医疗队医护人员趁着轮班的间歇,赶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住院楼。在会议室里,他们与当地医护人员展开了新一轮的病例讨论。

  特别关注

  抢救老人流程要细化

  老人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高危人群。北京世纪坛医院领队丁新民医生告诉记者,在没有经验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反复研究、对比患者病例,是在当前疫情形势下,进一步降低致死率的关键环节。

  会议室里的讨论很热烈。讨论中,医护人员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个棘手问题: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其中一个明显的症状就是呼吸困难。通常情况下,用设备辅助吸氧就能大大缓解他们的痛苦。但是,通过对比医院收治的多个病例,年龄偏大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即便在吸氧的状态下,他们的血氧饱和度仍然会骤降的情况。

  丁新民医生说,一些年龄偏大的患者抵抗力比较弱,同时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病,所以病发时,可能会出现多脏器衰竭。对于这类患者,抢救流程应进一步细化。在日常护理中,医护人员要多加劝导,制定辅助设备使用的新标准,避免患者在擅自脱离氧气的状态下活动。

  实践经验

  辅助设备使用有讲究

  隔离病区危重患者的治疗情况备受关注。会议室里,医护人员们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在结合患者的病情程度、身体指数的前提下,要因人而异制定尿管、胃管等辅助设备的使用标准。

  有医护人员提到,营养和氧气同时供给常常会“撞车”,比如,危重患者吃饭时摘下氧气面罩,吃几口饭就要再吸氧,但就是短短几口饭的工夫,可能造成他们的血氧饱和度不稳定。对此,丁新民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可以改为鼻塞供氧,对于一些吃饭困难的病人,可以使用胃管维持营养。

  每个待解的问题,最后都有了解决对策。这些解决方案中,绝大多数都提到了辅助设备。辅助设备的更大范围使用,也就意味着,医护人员将面临更大的工作负荷,但为了救治患者,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医护人员主动承担下了这些任务。

  讨论会上还提出,为了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监护,需要定期进行难度较大的深静脉置管。对于这项任务,当地医护人员的经验还不够丰富,现场北京医疗队医护人员立刻表态:“没问题,这个任务交给我们!”

  做足预判

  模拟每一处抢救细节

  为了让抢救过程更科学,讨论会上,医护人员还进行了多种假设,模拟出的每一处抢救细节,都精确到了监测仪上对应的数据变化,甚至,他们还把很多难以发生的低概率事件都模拟了进去。“如果还不行下一步做什么?”一连串的发问、解答、论证、再论证,其实都是在为患者提供更多生的希望。

  “无论是参考病例,还是进行模拟,这些讨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会后,丁新民医生告诉记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新发疾病,治疗过程中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在这种情况下,对病例进行及时的梳理,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足预判,想到在抢救过程中的所有可能性,是降低病毒致死率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让医护人员迅速积累临床经验的一种方法。本报记者 景一鸣 王雅贤

(责编:尹星云、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