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安慰

2020年02月04日07:24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常常安慰

  海淀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坚守岗位。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记者 孙乐琪

  “大夫,我这十年没发作的高血压,一宿就上来了。” 海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留观病房里,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坐立不安。

  “我在这儿,后半夜连觉都睡不着,这病严重吗?”“我这前胸后背,哪儿都不舒服”……

  “您踏实睡觉,您的安全我们来保证。” 感染科主任董建平安慰着老人。

  心脏疾病项目检查结果显示,老人各项指标都正常。“您把心放肚子里吧,现在都已经不发烧了。不睡觉可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您吃好睡好,保证早治好早出去。” 董建平指着结果,笑着嘱咐老人。

  听着医生的安慰,老太太渐渐平静下来,很快,血压平稳了。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著名的医者格言,医生们记在心里,也付诸行动。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1月20日,海淀医院发热门诊正式成为筛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热留观门诊。此后,海淀医院又被列为定点救治医院。

  抗击疫情,海淀医院感染科经验丰富。2009年,甲流疫情,海淀医院也是定点救治医院。“近半年时间里,一共筛查了5万多名患者,门诊量一度高达一天500多人。” 董建平回忆着,“我们科收治300多位确诊患者,完成30多例危重症抢救,并且没有发生一例医护人员感染。” 董建平的脸上写着自豪。

  海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是董建平带队一手组建的。非典过后,国家改变了传染病的防控体系,要求每个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都建立传染病科室。原本在北京地坛医院工作的董建平因此来到海淀医院,“那时,海淀医院在传染病防控方面没什么基础,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从人员的调选,到按防护标准选址盖楼,整个过程董建平都参与其中。

  “17年前,抗击非典的时候,我还是30岁的年轻医生。那时,我的责任是治愈自己的病人。如今,我是感染性疾病科的主任,我还要对我的团队负责。”董建平说,相比17年前,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把病人的病看好,同时我们‘自己人’一个也不感染,这场‘仗’才算打赢了。”

  这样的目标,只有团结的团队,才能实现。“我们对患者常常安慰,我们同事之间也是常常安慰,彼此帮助。” 董建平说,这是团结的基础。

  在董建平眼中,鼠年这个春节,过得有点“不知今夕是何夕”。董建平的爱人是科研工作者,平时工作很忙。这个春节假期,他本来提前做好了两人出游的计划,疫情袭来,出游泡汤。“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这种事已经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了。他理解我,没等我说,他就把票给退了。”董建平笑着说。

  从1月20日感染科布置留观病房开始,护士长姜丽丽几乎一直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说“几乎”是因为她中间回过一次家,“大年初三,那天是我爱人生日。”姜丽丽说着,不好意思地笑笑。

  家人的理解,在董建平和同事们看来,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温暖的安慰。

  “我女儿有她爸爸带着,我不担心。上前线,我也不怕。我就是心疼我们家这些‘孩子’!”姜丽丽说着,突然红了眼眶,声音哽咽起来。姜丽丽说的“孩子”,是感染科的护士们,20多岁的年轻护士占多数,“谁的身后不是一大家子人,说不担心是假的,但她们谁也没有退缩过。”姜丽丽说。

  有时,姜丽丽会找“孩子们”聊聊天。前几天有个护士家里的老人病了,但由于感染科病房工作的特殊性,就算下了“火线”也得隔离,不可能及时赶到。家里有事指望不上,心情自然沉重。姜丽丽找这位护士谈心,小护士大哭一场, “情绪不能憋在心里,哭出来就好了。”姜丽丽安慰着,小护士点点头,抹干眼泪,又冲上了岗位。

  “我们是同事,更是战友,彼此就是彼此的安慰,彼此就是彼此的支持。”姜丽丽说。

(责编:董兆瑞、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