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贴

2020年02月03日07:1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暖心贴

  检验科医生“全副武装”准备对送检的样本进行检验。

  对于很多紧张的患者,医生写上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安抚急躁的心情。 本报记者 甘南摄

  本报记者 任敏

  上午10时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发热门诊一诊室,霍娜正在值班。

  隔离衣、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个头娇小的霍娜全副武装。捂得严实,可着实不舒服。呼吸不畅,视线模糊,连说话、敲击电脑都困难。

  霍娜的手边,放着几张叠好的挂号单。患者看完病,挂号单就没用了,霍娜收集起来,她有用处,“既然说不了太多话,那就写吧,描述病症,再给病人添上几句祝福语,就当春节拜年了!”

  大年初二18时左右,一位62岁的老太太在家人陪伴下过来看病。老太太的老伴儿年前从湖南进京,火车中途停靠武汉,有乘客上车。老伴儿没事儿,但老太太发烧39度多,咳嗽厉害,肺部还有一些损害的表现。

  老太太被按照疑似病例报上去,最后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看到结果,霍娜长吁一口气,她给老太太开完药,拿过一张挂号单,写道:“您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要注意吃上我们开的药,好好休息,多喝点水。”老人看了又看,放了心,把霍娜写的这张“暖心贴”折起放好,连连道谢。

  一位从日本坐飞机回北京过年的姑娘来到诊室,她不发烧,也不咳嗽,就是特别焦虑,一定要来检查检查,看有没有感染病毒。

  “凭经验,她这肯定不是。”霍娜说,后来检查结果也证明,姑娘没生病,更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霍娜也给姑娘一张“暖心贴”,她写道:“你要放松,回家该做什么做什么。老想着这件事,也会影响你身体的,对吧!”

  这已不是霍娜第一次面对疫情。

  17年前,非典疫情,还在读研的霍娜正在北大医院轮转,同样是这栋楼,同样诊治病人。不同的是,如今的防护级别更高,战斗经验更加丰富,“当时就不怕,这次就更不怕了。这个病的确传染,但人体也有免疫力,大家要做好科学防护,不用过度紧张。”对战胜疫情,霍娜很有信心。

  北大医院的发热门诊,此前因为装修等原因,曾停诊过一段时间。疫情袭来,紧急重张。参与筹备的神经感染疾病科护士长刘建欣说,经全院统筹安排,几十位医护人员和后勤、医学装备处同事日夜赶工,仅仅用了3天半时间,药品、办公用品、防护用品、自助挂号机、办公电脑仪器和设备等全部就位。针对疫情,重张的发热门诊设置得更精细:一层重新打了隔断,设置为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并有5个隔离病房;入口处新添了一台自助挂号机,可减少病人逗留时间,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最西边的放射科,实验设备已到位,能第一时间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样本检测。

  临近中午,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台前,还有三四位病人在等候,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护士贾颖在给新来的患者登记信息;另一位护士在安慰旁边有些焦急的家属;“嘟嘟嘟”,办公电话响了,开完例会本该休息的医生王艳又接起电话;一个银色的新型冠状病毒标本运送箱被送到门口,护士陈扬眼疾手快地接过箱子;隔离病房门口,一位护士正在询问留观患者要不要订餐;东侧更衣间,三位检验科医生正快速更换衣服,他们即将开始进行病毒样本检测……

  中午,医院餐厅的盒饭送过来,负责发热门诊的护士长刘建欣和高慧顾不上吃饭,先开个“碰头会”,两人一胖一瘦,都是快人快语。刘建欣盘算着,这两天要把每个岗位的责任、流程和细节逐一梳理清楚,高慧则在给大家制作排班表。

  “接诊10天,在我们这里列为疑似的病例,最后都不是确诊病例,但我们所有医护人员一点儿也不敢放松。”刘建欣说着,拿起一个饭盒,饭盒的盖子上也贴着一张“暖心贴”,粉得耀眼,上面写着:“你们辛苦了!爱你们,加油!”

(责编:董兆瑞、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