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景一鸣
27日深夜抵汉,紧接着又经历了一上午紧张的岗前培训,28日下午,驰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一行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实地探访了解病区的诊疗流程。同时运抵现场的,还有北京医疗队带来的大量医疗物资。
据了解,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住院楼原本用于收治普通患者,疫情出现后,这里在极短的时间内,改造成为收治疫情患者的专治住院楼。因住院楼内的隔离通道存在污染隐患,北京医疗队的专家们到达现场后,即对这里的设施提出了改造建议。当晚9点,根据北京医疗队的建议,医院的设施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已具备接收疫情感染患者的条件。
28日下午,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副院长郜勇带领北京医疗队医护人员及媒体记者,对改造后的医院病区进行实地考察。记者看到,医院内的主要建筑是一栋高14层的住院楼,这栋建筑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郜勇介绍,这栋住院楼于29日逐层投入使用。住院楼西部用于收治疫情患者,中部为过渡区,东部将作为医护人员的办公区。各区之间的通道是完全隔离的,患者、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各有专用通道,避免相互交叉。
目前,该栋住院楼的第13层已经收治了30余名疫情患者,其中,没有危重患者。住院楼的第12层29日开放后,将作为新病区,接诊新的疫情患者。患者达到住院标准后,将在这里进行隔离治疗,直至达到出院标准。记者看到,第12层的眼科检查室已经被改造成为防护服穿戴间,墙面上贴有提示,以及详细的防护服穿戴流程,室内墙面上还挂着一面镜子,便于医护人员自查防护措施是否已经穿戴到位。
郜勇在听取北京医疗队提出的建议后,为了不耽误医院接收疫情病患,立即着手联系相关各方,对病区进行进一步改造。郜勇表示,该住院楼原本是收治外科病人的,虽然经过大规模的改造,但对比疫情病区,硬件上仍然可能存在“硬伤”,为了保障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安全,院方将动用所有力量,通过绿色通道加速改造流程。
人物专访
居家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三级调研员刘颖表示,蒋荣猛医生是北京市感染性疾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在世界各地发生疫情需要疾病防控专家支援指导时,总少不了他的身影。此前,记者也曾就鼠疫及埃博拉病毒疫情一事采访过蒋荣猛医生。他不仅是疫情防控专家,更是进行多类疫情救治的亲历者。面对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为了让前线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两天来,蒋荣猛医生已经连续奔赴16个省市,为前线医护人员讲解自我防护知识。
蒋荣猛医生告诉记者,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疫情的传播分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方面。这些元素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同样适用,在这三个方面当中,只要能打断其中一个环节,便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传播。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较长,同时,在潜伏期内可能不发热,传染源不好及时发现是其中一个难题,在易感人群方面,几乎所有人都属于易感人群。
这些难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疫情束手无策,此次疫情的传播途径,主要仍是通过飞沫传播,其次为接触传播,勤洗手,戴好口罩便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之一。
“没有洗手就不要摸自己。”对于此次疫情,蒋荣猛医生的很多讲解看似浅显,却是重中之重,且对于医护人员及普通市民同样适用。
提及普通市民的居家疫情防控,蒋荣猛医生说,他建议大家做好最基本的防护措施。每天居室内做到两次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做到勤洗手,尤其是如厕前先洗手,是当下应该尽快养成的习惯。市民平日出门买菜时,戴外科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达到防护效果。当市民出现轻度发热时,要做好自我隔离,不与家人同处一室,关闭房门,不与家人共同进餐。当出现呼吸不畅等严重情况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