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卓雅 王天琪)2020年1月22日夜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发文确认感染,并回忆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过程。王广发认为,其感染或与接触患者时未佩戴防护镜有关,并高度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王广发称,他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在经过一天的治疗后,已经没有了发热症状。
患病后,他曾梳理其在武汉的轨迹和细节,发现最有可能造成感染的节点有两个。一是他到武汉第二天去金银潭医院的ICU看重症病人,患者正在进行插管。另一个节点是他在回京前2天去了几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和临时隔离病房。
王广发回忆,其在发热门诊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我现在意识到,我们没有配备防护眼镜。一个重要的线索是,我回京后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很轻。2至3个小时后出现了卡他症状和发热。基于我看到的病例,还没有以结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当时我还以此为依据,把自己排除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之外,而更多地考虑是流感。但经抗流感治疗无效,发热时断时续,最后做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说明我的结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结膜首发。因此高度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则我的防护盲点就在没有戴防护镜。”
王广发在文中除了对自己感染过程进行了推测外,还就网友质疑其采访时所说的“疫情可防可控”言论进行了释疑。王广发称,最终疫情会被控制。“今天的疫情控制,在武汉当地和其他地区是不一样的。在疫情初期,针对华南海鲜市场的处理措施是迅速、有效的,而且很快初步认定了病原。这较之2003年SARS疫情,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有了病原学的认定,很快发展起了核酸诊断方法,虽然专家层面对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曾有过争论,但这无疑对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疾病的传染性和人群易感性,我们当时确实没有资料证实,因此不能妄下论断是强还是弱。在我回京前,意识到疫情的确较前有了明显的恶化,但仍然是可防可控。”王广发说。
由于王广发在文章中提到其感染可能与接触患者时未佩戴护目镜有关,不少民众产生疑问:日常生活中是否需要佩戴护目镜?1月23日上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直播接受媒体采访。李兰娟院士在直播中表示,医护人员由于直接接触发热病人,需要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普通民众如不住院、不接触发热病人,暂不需要护目镜,用口罩可以防护。李兰娟院士介绍,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疫苗正在研发,目前还没有研发出有效的疫苗。
1月23日,王广发再次发布微博称,听说因为他此前的文章有些地方护目镜脱销了,他解释,称自己发文的重点在于告诉一线的临床医生注意眼睛的防护,普通人日常出门并不需要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