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语涵)近年来,市民网购热情日益高涨,本市投递快件数量连年看涨。与投递量增长形成反差的是,近两年来,因为房租、供需紧张等原因,四环内快递网点数量却减少了40%。对此,市人大代表、市邮政管理局局长王跃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在中心城区建设50处快递末端集中处理场所。
王跃代表向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2019年,北京市投递快件28.5亿件,居全国各省市中的第5位,“输入型”特征十分明显。其中,中心城区投递量达到18.5亿件,占全市投递量的65%。
投递快件量持续增长,但四环内中心城区的快递网点近两年来却大幅减少,降幅在40%。“网点减少,让快递员的投递距离从原来的两三公里扩大到十几公里,不仅提高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投递效率,也出现了快递车临时在小区附近的空地分拣,影响美观和交通等问题。”王跃说。
如何解决网点减少带来的问题?王跃建议在中心城区建设规范化的快递集中处理场所,把主要的快递公司都吸纳进来,统一管理。如今,这样的快递集中处理场所已经在建国门、新街口试点建设。在建国门贡院东街,一处1000余平方米的拆迁滞留地被改造成了全市首个“快递之家”。“快递之家”由属地建国门街道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中通、圆通、韵达、德邦和优速等5家快递企业入驻,日均收寄快件4500件,投递1.4万件。
“‘快递之家’建起后,解决了区域内快递网点露天分拣、占道操作的现象,缓解了北总布胡同、大羊宜宾胡同等位置交通拥堵,收获了周边居民的好评。”王跃告诉记者,不仅如此,集中处理场所还配置了微型消防站、全覆盖监控设施,并与外部街道实施了封闭隔离,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提升。
在成功探索试点的基础上,王跃在此次提交的议案中建议,在中心城区设立50处集中处理场所。他希望,将推进快递末端集中处理场所建设列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空间布局,并安排必要的资金支持,提高城市末端寄递服务组织化程度、集约化水平。根据快递业务量和服务半径等因素,建议在中心城区(城六区及通州区)设立约50处、每处面积1000至3000平方米的快递末端集中处理场所,将车辆、人员、快件等进行集约、规范作业,更好服务民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