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克一微克往下抠:北京多措并举治理PM2.5 

2020年01月15日08:1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一微克一微克往下抠

  本报记者 任珊 张航 朱松梅

  “市民蓝天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正在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许多人大代表深有感触。《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进入收官之年,PM2.5浓度还能再降下去吗?如何应对减排难度持续增大的挑战?代表们围绕大气治理问题建言献策。

  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很快发布,北京市将继续以PM2.5治理为重点,聚焦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重点污染物,紧盯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通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

  跑进“4字头” PM2.5还得一微克一微克往下抠

  “人努力、天帮忙,蓝天越来越多。”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三分公司鼓楼大街站务中心主任杨华感慨道。“以前上会,代表们都在为大气污染治理贡献点子,现在大家开始点赞。”市人大代表、首钢矿山街道居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安丽娟说。在今年的市人代会上,不少代表争相讨论、点赞现在的“好天儿”。

  市生态环境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明显改善,其中PM2.5年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了足足9微克,不仅首次跑进“4字头”,而且创下2013年监测以来的最低值,全年没有出现严重污染日,重污染日仅4天。

  这样的成绩让市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很是欣喜。王金南算是“老环保”了,他坦言,大气治理北京任务艰巨。“前些年我们常说,全球的大气治理看中国,中国的大气治理看北京。PM2.5的国家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按照当时北京的状况来说,很多专家都认为2030年也未必能达标。如今,首都的蓝天保卫战已持续几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这样的成效让我们对早日达到国标充满了信心。”

  久久为功,保卫蓝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北京大气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大规模工程治理任务完成,减排空间大幅压减,减排速度减缓,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精细化管理和社会共治的攻坚阶段。”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坦言。

  大气治理,还需要一微克一微克地抠。

  降幅空间变小 管理减排仍有潜力可挖

  如何继续促进减排,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李翔表示,将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建议,要在机动车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王金南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随着现在北京实行“减煤换煤”政策,燃煤对空气污染的“贡献”已经大大降低了,与之相对的,扬尘污染、移动源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要进一步运用监测网络、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加强监管能力,同时通过大尺度植树造林,抑制扬尘污染。

  市人大代表、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华,此前曾连续两年提出建议,希望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管。王国华说:“非道路移动机械零散分布在全市工地里,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给监管造成了不小的难度。立法加强这类机械的监管,有助于排放量的降低。”今年,王国华的建议开始变为现实,《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已于昨天交市人大代表审议。

  小切口精治 紧盯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

  精治共治法治,北京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落点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

  根据2018年北京发布的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本地污染物排放中,45%来自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移动源。此次人代会上,推进公交等重点行业车辆电动化、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也成为代表们热议话题。

  市人大代表刘美莲每次上会都在提议绿色出行,这次她还带来一组数据,从2013年至今,她所在的北京公交集团电车客运分公司目前新能源车达到2122辆,其中双源无轨电车1276辆,运营线路31条。她给记者算了笔账,“一辆小型私家车最多坐5人,而我们早高峰时段一辆公交车能拉100名乘客,但污染排放量远远小于20辆小客车。”刘美莲介绍,与高污染高能耗的燃油型公交车相比,双源无轨电车无污染、零排放,既可架线充电,又可脱线行驶,线路灵活。“倡导绿色出行,优化公交线路,建设慢行道路,优化机动车结构,都对移动源治污非常有帮助。”李翔表示。

  《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正在本次人代会上审议,对此王国华非常高兴,“条例一旦通过,将填补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管空白。”

  王金南认为,《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一旦通过,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工程车辆的污染排放管理就会更加科学合理。贺克斌也表示,这部条例意义重大,“未来紧盯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这种小切口的管理方式,将细化污染排放的管控,强化部门间协同执法,有效完善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

(责编: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