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卫海代表民革北京市委作了《传承运河非遗文化,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发言。人民网 尹星云摄 |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今天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上,18位政协委员进行大会发言,这也是本次政协会议举行的第二次大会发言。姚卫海代表民革北京市委作了《传承运河非遗文化,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发言。他建议梳理大运河非遗,形成活的经济文化地图;选择重点非遗项目,探寻商业推广途径;牵头建立大运河非遗联合保护中心。
姚卫海表示,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城市,全国的文化中心悠久的运河历史,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目前运河北京段已有11个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如通州运河龙灯会、船工号子等风俗,大顺斋糖火烧、小楼烧鲶鱼饮食制作技艺等等。一直以来,我们对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都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对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功课做得还很不够。尤其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运河的主要流经区域,目前在运河非遗保护过程中还有以下困难:
一是传承问题非常紧迫,部分非遗项目由于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政府扶持资金有限,不能覆盖所有非遗传承人,也不足以依靠补贴生活,为了节省资金,很多传承人把家为工作室,或在远郊区租房从事生产。
二是非遗项目商业化国难。非遗项目由于诸多原因商业开发难度很大,也存在传承人固守传统不愿创新的阻力,或者创新可能使非遗项目失去原有韵味等问题,这也造成部分非遗项目处在是否进行商业开发的矛盾之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历史,凝聚着浓浓的乡情和历史的记忆,对传承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姚卫海委员建议:
一、梳理大运河非遗,形成活的经济文化地图。专门组织编撰大运河北京段非遗文化丛书及音像资料,对大运河非遗文化进行统筹整理,并从历史、社会、经济、民俗等多方面综合研究,揭示非遗的内在联系,展现大运河经济文化发展全貌。
二、加强培训培养,推动非遗传承。一是要加强传承人培训。有关部门应组织大运河非遗传承人培训,开阔传承人眼界、提高传承人专业素养。二是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类似于众创空间的工作室,打造区域特色,便于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宣传推广,三是要培养传承人。运河非遗中的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可与职业技校相结合,培养青年技师。一方面传承传统技艺,另一方面让年轻人结合现代的观念、技术、材料进行利用创新和发展。
三、多措并举,解决非遗资金困境。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根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要求,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可给予经费补助。建议针对大运河非遗传承人,市区两级参照《条例》给予适当经费的补贴。二是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的相关政策,例如凡是资助非遗项目的企业可将捐赠资金数额抵税,来鼓励民间资金支持非遗事业的发展。
四、选择重点非遗项目,探寻商业推广途径。非遗项目非常多,因此要分门别类挑选出有市场、易传播、特色鲜明的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和推广。比如,针对其中的优秀传统手工艺产品,可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进行高附加值开发,打造成为民族奢侈品,还可以将大运河非遗植入在艺术作品中加以展现,例如运河号子、运河龙灯等非遗完全可以以音乐剧、舞台剧等形式来推广。
五、牵头建立大运河非遗联合保护中心。我市可牵头组织大运河沿线成立联合非遗保护中心,轮流主办大运河非遗保护论坛和非遗项目展览,交流非遗保护的经验,为运河非遗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还可以联合参加国际知名相关重大展览,推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