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下午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小组会上,东城团代表任素永用一个标准的敬礼对市委市政府支持关心基层民警工作表示感谢。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记者 张楠
“刷”地一下,所有代表的目光都集中在任素永手中举起的一张报纸上。
报纸上,用整版篇幅报道了“社区交警”这一新生事物。昨天下午,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分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代表、市交管局中心区交通支队副队长任素永举起报纸,向代表们介绍起北京市交管局在接诉即办方面的又一创新举措。
说起“片儿警”,大家都不陌生,社区里遇上麻烦事,居民都习惯向片儿警寻求帮助。但说起“社区交警”,有人可能就蒙了——社区里还有交警?
这事源自丰台区东铁营街道蒲黄榆第一社区。
蒲黄榆第一社区是个老旧小区,地下无车库,地上没有正规停车位。车辆堵塞消防通道的情况几乎天天发生,小区里时不常会因为车辆剐蹭发生纠纷。用任素永的话来形容,“小区停车乱成一锅粥,想进出小区都费劲。”去年3月到7月,12345热线连续接到居民举报投诉,集中反映小区的停车难问题。
去年8月,工作经验丰富的丰台交通支队方庄大队民警陈文军被选派到这个社区,实地探访调研,倾听居民心声,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他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在过去一个车位都没有的老旧小区生生“挤”出了51个车位。不仅如此,还在小区内规划出微循环单行道路,车辆不仅能秩序停放,小区内堵车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自此,陈文军成了全市第一名“社区交警”。如今,全市已经选择了39个“老大难”社区,进驻“社区交警”,设立社区交通警务工作站。任素永介绍,39个“老大难”社区存在的问题不一样,有的是停车乱,有的则是出行难。“社区交警”问诊开方,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的治理方案。“社区交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小区的交通问题解决了,该小区的“社区交警”就可能被派到其他区域去继续解决别的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同时“大力推行接诉即办”。任素永对此深有感触。去年全年,北京交管局承办12345热线派单46322件,派单办理实现“两升一降”——派单响应率保持100%,解决率从55.8%上升到85.1%,满意率从59.7%上升到93.2%。
“社区交警”这一“新工种”的出现,是接诉即办结出的丰硕果实。如今,接诉即办更进一步,升级为未诉先办。任素永介绍,“社区交警”在完成上路巡逻、疏堵、交通执法等本职工作后,会来到社区,主动搜寻线索、征集意见,帮助社区居民解决让人头疼的“社区交通问题”。“社区交警”出手,未诉先办效果确实不错。以蒲黄榆第一社区为例,“社区交警”上岗仅仅一个多月,小区关于交通的举报投诉直接降为“零”,且一直没有反弹。
像“社区交警”这样的创新,其实全市各个领域都可以尝试。作为市人大代表,任素永建议,全市各部门都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在解决群众诉求上加强创新。例如东城法院推出的“和立方”机制,针对矛盾高发领域,选择最适宜就地解决纠纷的行政机关、街道社区、行业组织作为重点单位,联合共建诉调对接工作站,这也是一种未诉先办的创新。“只有各部门都逐步把接诉即办转为未诉先办,矛盾才能消化在最基层,才能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