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们陆续来到驻地报到。报到结束抵达房间后,朝阳团的吴晓蕾代表摆放自己携带的洗漱用品。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朝阳团刘峰代表以5件电子办公用品取代原有的纸质笔记本,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约大量纸张。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记者 武红利
昨天上午,参加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孟令悦一早就到驻地报到,刚进房间就发现了新变化——洗手台上常见的一次性牙刷、牙膏、浴液、梳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为响应垃圾分类、减量的号召,酒店停止供应一次性客用品,请宾客谅解”的提示牌。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5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就有“宾馆和餐饮企业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规定。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先行一步,不主动向与会代表提供一次性用品,在驻地掀起了“源头减量”的环保新风尚。
预计节省一千套一次性用品
“为落实垃圾减量与分类有关精神,会议驻地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请代表自带洗漱用品。”今年的报到须知用加粗字体向参会的人大代表作出提示。会前分团代表活动上,主持人也对此进行重点说明。
“大家都举双手赞成。”孟令悦说,垃圾处理是系统工程,相较于末端分类,源头减量是基础所在。人大代表理应做先行者,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带头从源头减少垃圾。
市人大代表李昂早早就准备好了上会的洗漱包,还自带拖鞋。他说:“在条例修订阶段,我就参加了代表下基层活动,通过调研和专家的讲解充分认识到垃圾源头减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先行一步就能早发现问题,为条例落地实施积累经验。”
“一点小举动就能带来大不同。”市人大代表任智慧说,大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为全社会作出了表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带动更多人一起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大会会务组大会总务组综合协调组组长白华山算了一笔账,按每位人大代表的房间配备一套一次性用品计算,“这次大会可以省下约一千套一次性用品”。
试点仅一个多月人均垃圾减量68%
房间的新气象让许多代表眼前一亮。
不仅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客房还设置“可回收”和“其它”两个垃圾桶,并提供玻璃回收碗供盛放果皮、茶叶渣等厨余垃圾。拿不准怎么分也不要紧,床头还有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页。
这些贴心的举措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作为本市社会单位垃圾分类试点之一,北京会议中心早在去年9月就开始了垃圾分类“初体验”,也成为全市酒店行业最早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单位之一。
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客房部经理王晶介绍:“我们从细节着手,减少垃圾袋的使用。过去每天打扫时要把垃圾袋整个更换,现在是将桶内未受污染的垃圾分类捡出,从而减少塑料垃圾袋更换。仅这一个小举动就减少了78%的垃圾袋使用量。”
6个餐厅、1036间客房、63间会议室,还有内部办公区、内部职工食堂……总面积达777亩的北京会议中心相当于一个多业态集合的大型综合体。
会议中心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继东说,通过全员学分类、源头减量+设施减量“双管齐下”等举措,试点一个多月后,人均垃圾量大幅减少。“以去年10月为例,人均产生垃圾量为0.63千克,比2018年同期人均减少了68%左右。”
代表建议加强培训提高垃圾分类质量
人大代表既是垃圾分类新风尚的引领者,也是垃圾管理条例修订的推动者、宣传者。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法规草案形成阶段,就将拟修改的内容通过三级人大代表向群众征求民意,一场“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展开。1.2万余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围绕条例修改,面对面听取市民群众意见建议。这也是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的一次新尝试。
不到4个月的时间,条例修改完成,充分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宾馆和餐饮企业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不到4个月,条例将正式实施,如何推动条例更好落地执行也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焦点。
李昂建议,继续加大宣传,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让减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
市人大代表任智慧则建议在提升分类质量上下功夫。她说,应通过多种配套举措,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提升百姓的分类知识,从而提升分类的质量,实现为用而分。还应强化参与垃圾分类的每个环节相关主体的责任,打通垃圾分类全链条中的梗阻,强化过程监督及问题整改。
“垃圾治理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随着条例正式实施,餐饮、旅馆等行业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将成为常态。一次性用品产业产能的转移与消化应该得到关注。”市人大代表吴晓蕾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