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先全國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董兆瑞)“舌尖上的安全”關系到每個人,農藥獸藥殘留是社會廣泛關注的重要風險。記者從26日召開的首都“十四五”規劃高質量收官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專場上了解到,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先全國。
北京市委農工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連武介紹,近年來,北京市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守底線”“拉高線”同步推進,全力推進農產品綠色生產、全程監管、優質安全的首都農安監管模式,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2024年國家例行監測合格率99.1%,高於全國平均合格率1.1個百分點。
在“產出來”方面,北京市通過標准化、綠色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替代粗放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提升生產源頭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自控能力,促進農業生產安全、減藥、增產、增效,確保了“產出來”的安全,提高了安全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
據介紹,北京市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相關工作機制和典型經驗引領全國。北京市制定了《農業標准化基地等級劃分與評定規范》地方標准,從8個方面50項要素持續開展標准化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全市農業標准化基地1164家,農產品年產量達122.7萬噸,佔全市“菜籃子”產品總量的46.3%。
同時,大力推進綠色有機生產方式。北京市創新實施種植業綠色農產品整體推進行動,持續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服務,示范帶動生產主體全面提升綠色生產能力。截至目前,綠色農產品生產企業121家、獲証產品432個,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証總產量達45.18萬噸,年底前可達46萬噸,實現較“十三五”末翻一番的目標。
北京市還創新啟動了安全優質新鮮蔬菜產業提升專項行動,集合產前、產中、產后標准化生產技術,形成安優鮮的25項關鍵技術標准示范體系,編制一點一策建設方案,推進30余家示范基地提升生產水平和安全優質新鮮蔬菜供給。
在“管出來”方面,北京市通過筑牢“兩個基礎”,推進農安工作向個性化服務、差異化管理、精准化打擊、全方位控制的智慧監管轉變,指導服務生產,嚴把農產品上市關口。
陳連武表示,農安監管服務工作基礎進一步筑牢。北京市創新開展鄉鎮農安管理等級評定、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等,不斷夯實基層監管基礎﹔通過網格化監管、承諾達標合格証制度、重點品種藥物殘留攻堅治理專項等,推進“最嚴格的監管”落地見效。創新推出京農碼,搭建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的信息平台,展示農產品品種、生產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管理、產品檢測等方面場景,讓消費者獲得農產品生產中更全面的過程信息、更透明的消費體驗、更深度的信任感。
同時,農安檢測體系和能力進一步筑牢。北京市建立完善了“市區鎮部門監測”與“企業自檢”相結合的“3+1”檢驗檢測體系。推動落實“四位一體”監測工作機制(風險調查、風險評估、風險檢測、監督抽檢),市區年定量抽檢超4.3萬批次,快速檢測20萬批次,農藥獸藥等檢測參數累計超千項,檢測體系能力水平居全國前列。農產品農獸藥和重金屬殘留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