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成以上民商事案件在訴訟前端快速解決
昨天,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召開“促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助力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北京高院副院長李艷紅介紹,北京法院通過壓茬推出1.0版至8.0版營商環境改革,今年前三季度商事案件平均結案時間已壓縮至62.2天,六成以上民商事案件在訴訟前端快速解決,多項指標位居全國乃至國際前列,司法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穩步提升。
多元解紛+高效審判 跑出司法服務“加速度”
李艷紅介紹,北京法院持續深化前端預防與多元解紛機制,目前全市17家基層法院100%入駐區級綜治中心,吸納近200家調解組織、800名調解員參與糾紛調解,推動大量矛盾糾紛“化於未發、止於未訴”。通過創新“多元調解+速裁”機制,六成以上民商事案件在訴訟前端快速解決。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法院審結案件87.27萬件,法官人均結案329.5件,平均結案用時同比縮短16.6天,其中商事案件平均結案時間壓縮至62.2天,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結案17.95萬件,平均審理用時僅19天。
在保障當事人勝訴權益的同時,北京法院最大限度維護暫時困難企業的經營能力。2024年以來,執結涉企案件29.95萬件,執行到位金額1546.38億元,促成執行和解3.48萬件。
加強產權司法保護 涉外審判打造“北京樣本”
在產權司法保護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北京法院審結涉專利案件2113件,涉數據產權、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案件6730件,涉文創、老字號等案件17653件,其中涉“數據集合權益保護”“變身漫畫特效”等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人民法院反不正當競爭典型案例。同時加大懲罰性賠償適用力度,適用懲罰性賠償最高判賠數額達到9891萬元,形成警示惡意侵權的良好社會效果。
在涉外審判方面,北京法院高標准建設北京國際商事法庭,自2021年12月法庭成立至今,審結各類案件6000余件,標的額超600億元,平等保護8000余家中外主體的合法權益﹔創新運行北京國際商事糾紛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引入7家權威解紛機構,特邀18名專家調解員參與調解,其中外籍、港澳台調解員人數佔比61%﹔全力支持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2024年以來審結仲裁司法審查案件3906件,96.1%依法維護了仲裁結果。
朝陽法院院長劉海東介紹,作為“中國涉外第一區”,朝陽法院近五年審結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4235件。通過在“兩區”建設主承載區開展巡回審判、提供“訂單式”精准普法、聘請專業調解員參與調解等舉措,45%的涉外案件以調撤方式結案,為區域“兩區”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筑牢法治屏障。
優化營商環境 司法重整助企紓困
在破產審判方面,北京高院聯合21部門出台《深化破產制度改革若干措施》,制定45項政策措施。完善破產管理人制度,推動案件繁簡分流,前三季度審結破產案件2575件。通過預重整、小微企業快速重整等多元機制,幫助具有挽救價值的企業“涅槃重生”。
北京一中院副院長李忠勇介紹,北京破產法庭成立六年來,審結案件11010件,通過司法重整程序成功挽救126家困境企業,引入投資逾1580億元,化解債務8400多億元,穩住近12萬名職工崗位,助力8家上市公司成功化解退市風險。
在金融審判領域,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長薛峰介紹,北京金融法院與市工商聯共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強化“金融專業調解組織+金融管理部門+專門法院”三方協同聯動,累計處理案件222件,結案標的353億余元,紓解60余家企業困境,保障14萬余名職工就業及240余萬名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智慧服務升級 滿意度與公信力雙提升
在提升司法服務方面,北京法院全面實現訴訟服務在線辦理,線上立案率達到55.7%,電子送達率達到81.7%﹔依托12368訴訟服務熱線響應基層治理主體司法服務需求31418個,嚴格落實接單即辦、馬上就辦。
李艷紅介紹,北京市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的監測情況顯示,企業和群眾對北京法院的滿意度穩步提升﹔世界銀行發布的企業調查數據顯示,北京法院涉及的“解決商業糾紛的公正性”以及“法院是否對商業構成障礙”兩個指標均為滿分,在已開展企業調查的國家和地區中名列前茅。(記者 張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