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回天地區8年建起高效路網骨架

2025年11月25日08:3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回天8年建起高效路網骨架

新增道路96.23公裡,打通龍域環路等10余條斷頭路,8個軌道交通新站投用,新增停車位2萬余個……近日,北京市發改委“晒”出兩輪回天行動計劃實施近8年來在交通領域的成績單。

  記者獲悉,在兩輪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回天地區共有38個交通類項目落地見效,構建起高效路網骨架。這也讓交通領域滿意度提升39%,“出行暢”正惠及越來越多百姓。

  “提速版”北清路十月已通車

  “一路上有20多個紅綠燈,10公裡的路開車得四五十分鐘。”家住回龍觀的王女士在海澱區西北旺上班。地圖上兩地距離並不遠,卻得七拐八拐才能到達,格外讓她頭疼。

  每個早高峰,大量住在回天地區的上班族開車奔赴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這一方向的多條道路“壓力山大”。京北的路網中,一直缺乏東西向的交通“大動脈”。為此,回天行動計劃謀劃的“一橫一縱、五通五暢”交通網絡,就在這一區域“畫”出了關鍵“一橫”——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

  所謂“快速化改造”,就是道路升級提速,採用無紅綠燈的設計,大幅提升跨區通行效率。

  全長約8.9公裡的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歷經6年建設,已在10月通車。“這不僅緩解了周邊道路高峰擁堵,還搭建起回天地區與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的快速通道,為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帶的協同創新與資源共享注入新動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日歷再往前翻。2020年6月,擱置了12年的林萃路斷點打通。這條路分流了京藏高速40%車流,讓上班族通勤時間縮短30分鐘,更串聯起海澱高校、科研機構與昌平生命科學園,加速人才與產業資源流動。

  數據顯示,兩輪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回天地區共新增道路96.23公裡,總裡程達388公裡﹔規劃道路實現率88%,路網密度7.1公裡/平方公裡,超中心城區水平。其中,主干路突破攻堅,新建快速路1條、主干路9條,讓“一橫一縱、五通五暢”格局成形﹔在堵點靶向治理上,北郊農場橋從“一進一出”拓寬為“兩進兩出”,早高峰出回龍觀負荷度從2.59降至1.0,通勤速度提升50%。

  年底地鐵站增至20座

  目光從地上轉向地下。在回天地區搭乘地鐵的龐大客流中,中關村、上地是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出行目的地。但過去一直缺乏直達的軌道交通線路。為此,本市在2019年獲批的《北京市軌道交通第二期建設規劃調整方案》中,將13號線重新組合,形成城市北部交叉的A、B兩線。

  13A線就是地鐵18號線,已啟動空載試運行,這就為實現年底具備開通試運營條件的目標奠定了基礎。相關負責人說,13號線擴能升級后,將緩解回龍觀、西二旗通勤擁堵,強化上地、中關村科創園區與居住區的職住聯系,為產業協同輸送“人才活水”。

  今年年底,串聯通州、朝陽、東城、昌平及亦庄的大運量地鐵干線17號線將實現貫通。屆時,從嘉會湖到未來科學城北站僅需66分鐘,從而進一步分流5號線、10號線客流。

  兩輪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回天地區已經有8個軌道交通新站投用,軌道交通的750米半徑覆蓋率從28%升至41%。今年年底,回天地區軌道交通站點將增至20座,線路增至6條,大幅縮短區域出行時間。此外,霍營、新龍澤等綜合樞紐也正在高標准建設,將融合公共服務與城市功能,打造“微中心”,讓交通樞紐成為產城融合的新支點。“出行加速度”賦能美好生活

  2019年5月,連接回龍觀與上地的全國首條通勤型自行車專用路開通。開通以來,總騎行人數超1000萬人次,日流量破9000人次。這條擁有獨立路權的專用路輻射9個小區、3所醫療機構、2所學校,56%用於通勤、30%用於休閑,為65%使用者節省10到30分鐘,每周碳減排10.37噸,也讓綠色通勤成為新風尚。

  市民關心的公交服務方面,近8年來,回天地區已經累計優化60余條公交線路、建設4座場站,加速打通“最后一公裡”。同時,就醫專線讓居民直達積水潭醫院﹔通學公交覆蓋7所學校,9條線路增發區間車、加密間隔,累計運送5萬余人次,讓上學路更省心。

  相關負責人說,未來,回天地區將持續織密交通“毛細血管”,升級軌道交通配套,構建更便捷安全的交通體系,讓“出行加速度”持續賦能美好生活。(記者 曹政)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