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務體驗 打造“北京樣本”
北京市大力推進醫務社會工作發展
醫務社會工作者,是醫患的“連心橋”,也是醫療環節間的“黏合劑”。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醫務社會工作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舉措之一,也是改善醫療服務的有力抓手。市衛健委介紹,本市持續擴大醫務社工服務的覆蓋面,目前已經有293家公立醫療機構開展醫務社會工作,共有醫務社工787人。衛生健康部門持續推動醫務社工融入衛生健康服務各場景全流程,在多個重點專科形成一批可推廣的服務模式。
每天10時,北大人民醫院社工姜元一都會來到住院樓一層南側的兒科病房。進門前,她會提前了解好新入院孩子的名單。向新入院患兒發放“入院大禮包”、聊天談心、了解需求、進行住院指導……這是她每天的例行工作。
在北大人民醫院住院治療血液病的患者中,兒童約佔一半。為了給患兒及其家庭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幫助,北大人民醫院啟動了“髓愛童行”醫務社工服務項目,該項目也獲得了市衛健委的培育支持。“髓愛童行”的社工聯合有社會工作經驗的患兒家長,共同組建了名為“家委會”的微信群。在“家委會”裡,患兒家長互通信息、互相鼓勵,醫務人員定期傳遞健康宣教內容,社工定期搜集患兒及家長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記者 孫樂琪)
北大人民醫院的舉措,是本市各大醫療機構的縮影。市衛健委介紹,本市已連續5年實施醫務社工多元培育項目,累計完成4批190個項目,覆蓋兒科血液病、腦卒中、眼科等多個領域。
除了各大醫院,醫務社工的身影,還活躍在社區裡,隨時陪伴在居民身邊。
“最近幾年,您變得愛忘事兒了嗎?”“出門找路困難嗎?”“脾氣變大了嗎?”……這些看似家常聊天的話題,其實都是北京市腦健康體檢的測試題。在海澱區上庄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社工科,這樣的“小測試”每天都在進行。住在附近的老人來到社區,在醫務社工的幫助下進行認知功能篩查。
不久前,一名七旬老人做完一年一度的免費健康體檢后,打算放棄認知篩查,“就怕查出問題來,給家人添麻煩。”這時,醫務社工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別擔心,萬一真有‘苗頭’,咱們及時干預就能控制和延緩發展。”在社工耐心的引導下,老人完成了測試,並在初篩結果提示異常的情況下,通過醫聯體綠色通道轉診至北京老年醫院,接受了進一步的檢查和診療。大醫院和社區醫院聯手治療、干預后,老人的症狀已經明顯好轉。
市衛健委介紹,目前本市已形成“以基層為重點、三級醫院引領、二級醫院支撐、各級醫療機構協同推進”的發展體系。同時,16個區和經開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全面開展醫務社會工作。不久前,本市還啟動了“雙工聯動雙向賦能健康社區”的服務項目,推動醫務社工聯手社區社工,共同將服務從醫療機構延伸至社會治理末梢,打通健康服務“最后一公裡”。在提升患者健康服務體驗的同時,本市還在探索彰顯首都特色、體現首善標准的醫務社會工作“北京模式”。
“我們將不斷改善醫療服務,讓醫務社工成為文明北京、健康北京建設的‘金名片’,為實現衛生健康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現代化貢獻專業力量。”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