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文體產品成“新剛需”,委員建議——
北京加快建設兒童友好型旅游城市
優質文體產品已經成為市民群眾的“新剛需”,新時代首都文體產業需要重塑產品供給生態。這是市政協組織委員、專家圍繞“提升文體產品供給水平,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議題,深入調研后形成的共識。建設兒童友好型旅游城市、優化演出市場環境、打造“北京青年文化消費季”品牌IP……日前召開的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專家各抒己見,助力“流量”變“留量”。
打造“北京青年文化消費季”品牌IP
“從文旅融合視角看,北京兒童友好型旅游尚處於起步階段。”市政協委員、民進市委秘書長蒼玉清分析認為,北京的兒童旅游產品體系不完善、供給結構單一,且空間布局適齡化、便捷化不足。“現有約60個親子景區僅佔全市A級旅游景區12%,且多以游樂設施為主,互動和教育性弱,無法完全匹配不同年齡段兒童需求。”對此,她建議以“1米高度看城市”視角,建設兒童友好型旅游城市,在東城、西城、朝陽、通州等地率先打造集文化體驗、自然探索、親子教育於一體的特色親子游集聚區。還應支持開發城市尋寶、探究式研學、親子共創營地等項目,並引導各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設計兒童專屬展覽與親子研學課程,加強優質內容供給。
九三學社市委文化專委會委員、北京化工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系主任蔣蕊則更關注青年群體對文體產品的需求。她認為,“Z世代”消費模式已轉向“興趣驅動”,形成了“吸引-體驗-分享”的閉環。建議整合全市次元類市集、展覽與演出資源,打造“北京青年文化消費季”品牌IP,在固定時段推出主題統一的消費季。同步開發線上聚合平台,並聯動三裡屯、798等街區設立“次元快閃空間”,構建從“線上種草”到“線下體驗”的完整消費閉環。
撬動賽事文商旅溢出效應
今年國慶假期,中國網球公開賽與WTT中國大滿貫“雙賽齊飛”,吸引眾多球迷涌入京城。如何更好撬動賽事的文商旅溢出效應?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建議,推動“文體+”產業融合,引導新型文體場景與商業、旅游業態聯動,構建滿足“好聽、好看、好玩、好嗑、好受”情緒特質的消費微生態。
市政協委員、首都體育學院院長張霞關注到沖浪、攀岩、電子競技、數字體育等融合型產品,吸引了大量年輕群體的關注與參與,成為拉動體育消費升級的重要力量。她建議,加強新興體育產品供給,盤活“金角銀邊”,在核心商圈嵌入模塊化滑板場、室內攀岩館等小型高頻空間,並推動798、首鋼園等工業遺存轉化為綜合性新興運動聚集區。
北京民盟盟員、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辦公室主任羅笛則提出,應激活中端賽事消費潛力,形成具有示范意義的同類賽事活動品牌效應。她建議,把“京郊”變“賽場”,打造密雲水庫“零碳騎行圈”、延慶冬奧“冰雪穿越圈”、通州大運河“城市水岸圈”,首批推出10場“北京周末黃金賽”。把“流量”變“留量”,吸引選手“留下來”過夜消費,完賽包改送“京郊優品”數字禮盒,把賽道流量導給農業品牌。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勵優質內容供給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近年來演藝市場活力不斷迸發,演出場次、觀眾人次、票房收入屢創新高。如何更好優化演出市場環境?民革市委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時代暢游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楠建議從審批入手,整合各部門需求,建立統一數字平台,採取並聯審批、進度可查等方式,壓縮周期。
“完善文化產品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不僅能激活文化資源的市場要素屬性,還能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激勵優質內容供給。”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帥和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沈騰關注版權保護問題。他建議,建立“北京文化IP數字監測平台”,構建“政府+平台+權利人”協同格局﹔用新技術對電商、直播、短視頻內容全時監測,實現侵權線索24小時內識別、証據即時固定。(記者 武紅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