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解碼北京“源代碼” 探尋“理想都城”新脈動

近日,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何以中國·理想都城”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北京啟動。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一級演員孫茜擔任串聯嘉賓。主辦方供圖
“主題展演”環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一級演員孫茜擔任串聯嘉賓,專家學者、文化名人、青年榜樣、長城保護員、文旅博主等,通過AI視頻、微戲劇、情景講述、眾籌紀錄片等方式,生動呈現北京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
首都博物館館長郭京寧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北京何來?首都博物館館長郭京寧結合考古發現,通過人之源、農之源、城之源和都之源,解讀北京的“源代碼”。他表示,悠久的70萬年人居史、輝煌的3000余年建城史、璀璨的800余年建都史,揭示著何以北京。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高福美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中軸線是有生命的,它不隻屬於歷史,更屬於當下和未來”,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高福美對北京中軸線十二年的申遺路感受頗深。她認為,系統挖掘並闡釋其文化內涵,是繼續守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軸線文化遺產的應有之義。
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長城保護員梅景田、劉紅岩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北京市八一實驗學校學生梅敬雯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81歲高齡的梅景田老人,是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村民,自發守護長城40年。他說:“只要還走得動,巡護長城的路,我一定堅持走下去!”如今,梅景田的外甥女劉紅岩也成為長城保護員,孫女梅敬雯也加入了保護長城的志願服務隊。從一代人到三代人,從一個人到一群人,他們所守護的,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中國精神的薪火相傳。
“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活動首倡者和組織者蘇文洋、中國長城主題油畫家田鳳銀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天使童聲合唱團合唱《長城謠》。主辦方供圖
41年前,“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文物保護活動發起,長城保護迎來春天。41年后,活動首倡者和組織者蘇文洋感慨道:“保護好、傳承好長城,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中國長城主題油畫家田鳳銀已在25個國家舉辦58次長城主題油畫展,講述長城故事。在她看來,“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更搭起中國與世界的友誼之橋。”
銀河通用機器人創始人王鶴、機器人Galbot現場互動。主辦方供圖
創新動能重塑千年古都,古與今在北京和諧共生。啟動儀式現場,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銀河通用機器人創始人王鶴介紹了公司全自研人形機器人的最新進展:對任意形態擺放、透明高光物品的抓取成功率已超98%。王鶴表示,希望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既能傲立世界之巔,也能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每個人可靠的伙伴。
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紹蘭展示AutoGLM智能助手。主辦方供圖
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紹蘭介紹,2019年,抱著“做中國人自己的大模型”的初心,建立國內最早探索大模型的團隊。“簡單一句話,AutoGLM就能自動對接外賣平台,完成選品到付款前的全流程。”王紹蘭介紹說,團隊踐行“模型即服務”的理念,支撐上百萬企業、數百萬開發者,讓大模型成為服務新質生產力的基礎設施。
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智能座艙部部長笪琦進行現場分享。主辦方供圖
“核心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努力,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智能座艙部部長笪琦談起國產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深有感觸。深耕科研創新,也讓他看到了北京作為全國科創中心的奮進之路——從“電子一條街”到“三城一區”,從技術追趕到創新引領,這座城始終奔跑在科技自強的最前沿。
全國優秀農民工、 北京順豐速運快遞員劉闊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全國優秀農民工、北京順豐速運快遞員劉闊,以近年來快遞跑單的變化為例,講述了新北京的故事。劉闊來北京8年,已在這座城市安家。他表示,將繼續當好“小蜜蜂”,用“速度與溫情”,為大家服務,為北京添彩。
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館員楊紫瑄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館員楊紫瑄向大家介紹了與北京城相伴相生600余年的雨燕。在她看來,愛護雨燕,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她說:“這些可愛的生靈會成為下一代對於北京城的美好記憶。”
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一級演員韓文亮飾演魯迅﹔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劉子壯飾演店小二。主辦方供圖
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張津赫飾演老舍。主辦方供圖
文旅博主“楊爸圖說”楊大煒、頤和園“掃地僧”張旭、文旅博主“乃今來啦”張乃今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在《我的城》節目中,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韓文亮、張津赫、劉子壯分別扮演魯迅、老舍以及店小二,與演員孫茜展開隔空對話,文旅博主楊大煒、張乃今與頤和園“掃地僧”張旭,分享新時代北京的新風景、新生活,他們用各自的方式感受、記錄、講述北京的前世今生。
聲音藝術博物館聯合創始人秦思源現場講述。主辦方供圖
中英混血的秦思源已經在北京生活了30年,他和朋友在北京通州聯合創辦了聲音藝術博物館,收錄了451種老北京聲音。他說北京聲音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在21世紀大都市裡還能聽見老北京玩家的生活氣息。
演員余少群現場分享。主辦方供圖
17年前,演員余少群初來北京,飾演青年梅蘭芳,開始接觸京劇。今年,他又在電影《戲台》中飾演京劇名角兒鳳小桐。他說:“京劇成就了我,也塑造了我。”在他看來, 年輕人愛上國粹,不僅是血脈覺醒,更是文化自信!
開國大典國旗監制宋樹信女兒宋如芬、北京公安干警崔申迪、國旗班升旗手張威合唱《我的祖國》。主辦方供圖
家,是我們心底最柔軟的記憶﹔國,是我們生命中最堅定的信仰。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監制、制作者之一宋樹信的女兒宋如芬講述了父親為給開國大典制作五星紅旗,騎著自行車跑遍北京城找到最后一塊黃緞的故事﹔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府右街派出所副所長崔申迪講述了自己繼承父親遺志,成為一名“紅牆衛士”的故事﹔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國旗護衛隊升旗手張威講述了閱兵當天自己一步步走向升旗台的心路歷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三個家庭與國旗的動人故事,串聯起家國守望的深情。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館員、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晶現場發布。主辦方供圖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晉文現場推介。主辦方供圖
在“北京時刻”推介環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館員、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晶介紹了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的考古新成果。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晉文介紹了金秋時節北京的賞秋文化活動,歡迎大家走出家門、走進公園,享受北京的生態之美。此外,人民網、東城區、京報網、騰訊等發布了網上宣傳主題項目。
本次活動由北京市委網信辦、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人民網主辦,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廣播電視台、北京市東城區委區政府協辦,人民視頻、人民科技承辦,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理事會、吉祥大戲院共同支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